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2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51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23篇
妇产科学   22篇
基础医学   66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260篇
内科学   129篇
皮肤病学   33篇
神经病学   49篇
特种医学   58篇
外科学   90篇
综合类   477篇
预防医学   172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220篇
  9篇
中国医学   276篇
肿瘤学   71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78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肝癌根治术患者异体输血中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3例肝癌患者,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38)和研究组(n=45),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琥珀酸亚铁),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输血量、血常规指标[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术中失血量无显著差异,但研究组术中输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RBC、Het、HgB均明显上升,其中研究组上升程度更为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改善血常规指标,降低肝癌根治术患者术中异体输血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双侧"足三里"穴对脾气虚模型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组织内的钠依赖葡萄糖转运体(SGLT1),葡萄糖运载蛋白2(GLUT2)的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脾气虚组、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每组10只。所有大鼠均在SPF级动物实验中心饲养。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均采用劳倦过度和不规则饮食复合法建立脾气虚证的大鼠模型。造模成功之后,对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大鼠分别进行电针"足三里"穴、非经非穴点干预处理7天。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各组大鼠小肠黏膜组织形态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的SGLT1和GLUT2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B)检测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组织内的SGLT1和GLUT2的蛋白含量变化。结果:脾气虚组大鼠小肠黏膜组织部分损伤,足三里组的小肠黏膜组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脾气虚组和非经非穴组大鼠小肠黏膜组织内的SGLT1和GLUT2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 0. 05);足三里组大鼠小肠黏膜组织内的SGLT1和GLUT2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相比于脾气虚组有所升高(P 0. 05),非经非穴组未见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可以调节脾气虚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组织内的SGLT1和GLUT2基因及蛋白的异常表达,参与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作用进而改善脾气虚证。  相似文献   
3.
黄亚楠  陶少平 《中国校医》2022,36(10):795-796
通过回顾分析我院2例确诊为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A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探讨IAS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低血糖症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CT三维重建在上颌骨正畸埋伏牙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常规口腔全景片和咬合片不能清楚判断的47例上颌骨内埋伏牙患者行螺旋CT扫描和图像三维重建,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三维牙体表面成像(SSD)及上颌骨和牙体容积成像(VR)显示埋伏牙的形态、位置及与邻牙的关系。结果47例均清楚显示了埋伏牙的形态、唇腭向位置、萌出方向及与邻牙的关系,MPR可测出埋伏牙的高度,SSD能清晰地显示骨内埋伏牙的形态、在牙列唇侧或腭侧的位置及与牙列牙根的关系,VR可展现埋伏牙的萌出方向及与邻牙的空间关系。结论SSD和VR成像对上颌骨埋伏牙可互为补充,立体直观地、完整地显示其病理解剖关系,是一种准确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胸段脊柱侧凸的前路矫形方式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2年6月-2007年4月,采用前路矫形技术治疗胸段脊柱侧凸23例.男7例,女16例;年龄11~17岁,平均13岁.特发性脊柱侧凸17例,Chiari畸形I型或脊髓空洞伴胸段脊柱左侧凸6例.病程3~10个月.站立正位X线片示Cobb角为40~78°,平均59°.Bending相自然矫正率为50.O%~67.5%,平均53.5%. 结果 患者术后均无胸腔感染,其中1例于术后3周发现乳糜胸、T6 螺钉松动拔出和椎体破裂,经对症处理后治愈.术后2周站立位X线片示Cobb角为3~20°,平均13.7°,矫正率为76.8%.21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0~60个月,矫正丢失2~8°,平均4.6°.患者固定融合区植骨均愈合良好,均无内固定断裂、明显后凸加重及曲轴现象发生. 结论 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重视并及时处理并发症,前路矫形是治疗胸段脊柱侧凸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左室肥厚(LVH)伴ST压低及非对称T波倒置称为劳损,其中许多同时合并心肌缺血,作者对冠脉正常的LVH者ST-T形态做一评估。方法:冠脉正常(造影证实),左室肥厚(心动图证实)共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31~72岁。8例有主动脉瓣疾病,16例有高血压,均无心肌梗塞史、室内传导缺陷和使用洋地黄。结果:约2/3(63%)有左室劳损,其中95%的有非对称性T波倒置。其余37%的病人前侧壁导联ST水平压低伴或不伴T波倒置或孤立性T波倒置(对称或非对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情感虐待与青少年失眠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探讨羞耻倾向、反刍思维从中起到的中介作用。  方法  2021年5月,随机选取安徽省合肥市4所中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情感虐待量表,中学生羞耻感量表,反刍思维量表,失眠严重指数量表对6 916名中学生进行测查。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及序列中介效应分析。  结果  结果显示,情感虐待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失眠现状(β=0.291,P<0.001)。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情感虐待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羞耻倾向(β=0.365,P<0.001), 而羞耻倾向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失眠症状(β=0.245,P<0.001),羞耻倾向在情感虐待与青少年失眠症状之间起中介作用。情感虐待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反刍思维(β=0.183,P<0.001), 而反刍思维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失眠症状(β=0.981,P<0.001),反刍思维在情感虐待与青少年失眠症状之间起中介作用。同时,羞耻倾向可显著正向预测反刍思维(β=0.433,P<0.001),显示出羞耻倾向和反刍思维在情感虐待与青少年失眠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结论  (1) 情感虐待与青少年失眠症状呈正相关关系。(2)情感虐待可直接影响青少年失眠症状,也可以通过3种间接效应影响失眠症状,即羞耻倾向的中介作用、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以及羞耻倾向和反刍思维的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9.
10.
陈亚楠  陈娜  张威  许浩 《现代预防医学》2022,(18):3363-3368
目的 分析我国城乡空巢老人社会隔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差异。方法 社会隔离可被分为主观社会隔离和客观社会隔离,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纳入4 705名空巢老人,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城乡空巢老人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差异。结果 本研究空巢老人社会隔离发生率为51.3%,主、客观社会隔离同时发生率为11.9%,且农村社会隔离发生率(57.3%)高于城镇(47.4%)(χ2 = 43.871,P<0.001)。无配偶、自评健康较差(OR = 1.635,95%CI:1.322~2.022;OR = 1.410,95%CI:1.119~1.777)、患有慢性病、低个人年收入、与子女见面(OR = 2.322,95%CI:1.457~3.701;OR = 2.858,95%CI:1.648~4.955)和电话联系频率低是城乡空巢老人出现社会隔离的危险因素,且ADL受损也是城乡空巢老人同时出现主、客观社会隔离的危险因素;教育程度和个人年收入是城镇空巢老人社会隔离发生的特有因素。结论 我国空巢老人社会隔离存在城乡差异,农村空巢老人社会隔离发生率高于城镇,应对城乡空巢老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