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峨眉雪胆Hemsleyaemiensis块根中分得7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3-O-a-L-吡喃阿拉伯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Ⅰ)、竹节参甙Ⅳα(Ⅰ)、雪胆皂甙Ma1(Ⅲ)、雪胆皂甙G1(Ⅳ)、雪胆皂式H1(Ⅴ)、雪胆甲素(Ⅵ)和雪胆乙素(Ⅶ)。这些化合物均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其中化合物Ⅰ为首次从雪胆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2.
薄层色谱法测定阿德福韦酯有关物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阿德福韦酯有关物质薄层色谱检查法。方法:反相薄层色谱法,甲醇-水(3:1)为展开剂,在紫外光254nm下检视。结果:经方法学验证本法能有效分离并检测阿德福韦酯中的有关物质。最小检测限为0.1μg。结论:反相薄层色谱法避免了阿德福韦酯在硅胶薄层色谱法中发生分解的现象,且分离效果好,检测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氢化可的松琥珀酸的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精制方法。方法:采用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 Prep Pak Car-tridge C_(18)(25 mm×100 mm,6μm),以甲醇-水(以三氟醋酸调 pH 3.2)(44:55)为流动相,流速为15 mL·min~(-1),检测波长为242 nm。采用 NMR、MS、IR 光谱法确证化学结构,HPLC 法分析纯度。结果:精制获得氢化可的松琥珀酸的 HPLC 纯度为99.5%。结论:本方法操作简捷,分离效果好,适用于氢化可的松琥珀酸的适量精制以及氢化可的松琥珀酸及其钠盐化学对照品的质量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快速筛查中成药及保健食品中添加磺酰脲类化学降糖药的薄层色谱方法。方法:采用硅胶 GF_(254)薄层板,三氯甲烷-环己烷-乙醇-冰醋酸(8∶12∶1∶1)为展开剂,碘化铋钾试液为显色剂测定。结果:5种磺酰脲类化学降糖药格列喹酮、格列齐特、格列美脲、格列本脲和格列吡嗪呈橙红色斑点,在中成药中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每1g 中成药中含0.2,0.3,0.2,0.1,0.2 mg。对16种18个批次的市售降糖中成药及保健食品进行筛查,检出有3种4个批次的降糖中成药及保健食品中分别添加有格列本脲和格列吡嗪。结论:本方法经济、快速简便、灵敏、准确有效。可用于药品检测车上有关中药、保健食品添加化学降糖药的快速筛查。  相似文献   
5.
小花雪胆皂甙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小花雪胆Hemsleyagracilflora的果实中分得5个皂甙成分和1个皂甙元,经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竹节参甙IVa、竹节参甙Ⅴ、雪胆皂甙Ma1、雪胆皂甙Ma3、齐墩果酸-28-O-β-D-葡萄糖酯甙和齐墩果酸,这些化合物均系首次从该植物的果实中分得。  相似文献   
6.
目的:鉴别酒石酸美托洛尔片中的掺假成分。方法:采用HPLC-MS/MS和HPLC-DAD方法对样品中的掺假成分进行分析检测。结果:样品中的掺假成分鉴定为氯霉素,抽样的2批标示为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样品中,未含酒石酸美托洛尔而含有氯霉素。结论:由于氯霉素的紫外光谱图和化学反应现象与酒石酸美托洛尔相似,故极少数据采用氯霉素冒充酒石酸美托洛尔生产假药。  相似文献   
7.
郁丹红  贾晓斌  施亚琴  萧伟 《中草药》2013,44(7):851-857
目的 建立大鼠血浆中丹参二萜醌组分中4个主要成分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的UPLC-MS/MS测定方法,用于丹参二萜醌组分及其固体分散体微丸的药动学研究.方法 SD大鼠分别ig给予丹参二萜醌组分固体分散体微丸及其原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本,UPLC-MS/MS(以多反应离子监测方式)进行正离子检测,测定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血药浓度,DAS 2.1.1软件计算丹参二萜醌组分固体分散体微丸及其原料药在大鼠体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血浆中丹参二萜醌组分中4个主要成分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4.6%,提取回收率均大于74.49%.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与ig丹参二萜醌组分原料药相比,ig给予其固体分散体微丸后,丹参二萜醌组分中4个主要成分的Cmax和AUC0~∞均不同程度地提高(P<0.05).结论 本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丹参二萜醌组分及其固体分散体微丸中多成分的药动学研究;固体分散体微丸技术通过增加丹参二萜醌组分的溶解性,促进其在体内的吸收,各主要成分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原料药的138%~204%.  相似文献   
8.
目的: 筛选药理作用与丹参二萜醌组分整体药理作用无显著性差异的主成分的组合,从而确定能够表征丹参二萜醌组分整体性质的代表性成分的配伍形式. 方法: 根据体外药效实验结果,结合腹腔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从心电图(J点的变化)、酶学指标(SOD,MDA,CK,LDH)以及病理学(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3个方面比较丹参二萜醌组分、主成分A组合以及主成分B组合的药理作用,从中筛选出能够代表丹参二萜醌组分整体性质的配伍形式. 结果: 丹参二萜醌高剂量组和主成分B高剂量组在各方面的药理作用相似,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丹参二萜醌组分高剂量组和主成分B高剂量组对ISO诱导的心肌缺血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且疗效相当,因此,初步认为主成分B组中4个成分能够作为丹参二萜醌组分的代表性成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体质指数(BMI)水平及其动态变化与代谢综合征(MS)发病的关系,为MS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0年11月 — 2012年12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贵州省12个县(市、区)抽取9 280名 ≥ 18周岁常住成年居民进行基线调查,并于2016年12月 — 2020年6月进行随访,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失访及死亡者后最终纳入4 292名居民分析其BMI水平及其动态变化对MS发病的影响。  结果  贵州省4 292名成年居民随访5.05~9.53年,平均随访(7.01 ± 1.03)年,随访期间MS发病860例,发病密度为28.60/1 000人年;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居民的MS发病密度分别为19.13/1 000人年、24.32/1 000人年、42.10/1 000人年和53.46/1 000人年。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居住地、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是否蔬菜水果摄入< 400 g/d、是否油摄入> 25 g/d、是否食盐摄入> 6 g/d、静态行为时间和体力活动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贵州省成年居民的MS发病风险随体质指数(BMI)的增加而升高,基线BMI每增加1,MS的发病风险增加58%(HR = 1.58,95%CI = 1.43~1.75);超重和肥胖居民的MS发病风险分别为正常体重居民的1.70倍(HR = 1.70,95%CI = 1.47~1.98)和2.33倍(HR = 2.33,95%CI = 1.73~3.14);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结果显示BMI水平从21.94开始MS的发病风险呈上升趋势。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居住地、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是否蔬菜水果摄入< 400 g/d、是否油摄入> 25 g/d、是否食盐摄入> 6 g/d、静态行为时间、体力活动和基线BMI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维持BMI基本稳定比较,BMI值减少可降低MS的发病风险(HR = 0.61,95%CI = 0.48~0.78),BMI值增加则可导致MS发病风险的升高(HR = 2.07,95%CI = 1.74~2.46);基线BMI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居民BMI动态减少> 1时,MS的发病风险分别降低35%(HR = 0.65,95%CI = 0.45~0.93)、53%(HR = 0.47,95%CI = 0.33~0.69)和64%(HR = 0.36,95%CI = 0.17~0.77);基线BMI正常体重和超重居民BMI动态增加> 1时,MS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157%(HR = 2.57,95%CI = 2.05~3.22)和62%(HR = 1.62,95%CI = 1.18~2.21);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结果显示BMI变化值从0.845开始MS的发病风险逐渐升高。  结论  基线高BMI和BMI动态增加均可升高MS的发病风险,将BMI保持在适当范围,控制其动态增加,促进动态减少是预防MS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贵州省人群口腔卫生行为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为脑卒中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2010年对抽取的贵州省12个县(市、区)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共9 280人进行基线调查,于2016―2020年对该队列所有人群进行随访。运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构成比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口腔卫生行为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用Graphpad Prism 10.0.2软件绘制脑卒中发病风险森林图。 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人群共7 970人,脑卒中发病204人,发病密度为3.62/1 000人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每天刷牙1次以下的人群相比,每天刷牙1次可以降低34.3%的脑卒中发病风险(HR=0.657, 95% CI: 0.459~0.941),每天刷牙2次及以上可以降低50.8%的脑卒中发病风险(HR=0.492, 95% CI: 0.307~0.789)。每天刷牙2次及以上的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是刷牙不足1次人群的0.515倍(HR=0.515, 95% CI: 0.298~0.891),口腔卫生行为与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无相关性。 结论 刷牙是脑卒中发病的保护性因素,每天刷牙2次及以上可以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