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药学   7篇
  202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自愿戒毒与强制管理相结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长期的戒毒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戒毒人员及其家属希望有一种介于自愿戒毒与强制戒毒之间的模式戒毒.为此,我院从1996年起对自愿戒毒与强制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做了大胆的尝试.现将我们的作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禁毒工作的需要 ,我市于 1995年 4月正式成立强制戒毒所 ,专门收治强制戒毒人员。回顾几年来的发展 ,我所的戒毒工作是一个不断提高 ,不断优化的过程。戒毒所内医院治疗与监所管理相结合 ,且目前侧重点放在监所安全管理上 ,比较符合我国戒毒的实际情况。本文就强制戒毒所医疗与管理的关系 ,对我所情况简要分析 ,以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1医疗与管理的关系我所是在原来安康医院的基础上筹建的 ,最初 ,工作人员从安康医院调入 ,工作思路和方法受安康医院影响较大 ,医疗重于管理。随着收治量的增加 ,及戒毒者难于管理的状况 ,戒毒所工作…  相似文献   
3.
吸毒人员长期滥用毒品,不良嗜好多,生活起居无规律,饮食营养不重视,食物摄入量少、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等使机体处于入不敷出的负平衡状态^[1],造成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吸毒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器官损伤或机能障碍,多有并发疾病,许多疾病的患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2],再加上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高危行为,极易感染各种传染病。使得强制戒毒所相比其它监管场所,在管理传染病被监管人员问题上矛盾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强制戒毒所是公安机关依法通过行政强制措施,对吸食、注射毒品成瘾人员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生理脱毒、心理矫治、适度劳动、身体康复和法律道德教育的场所.由于吸毒人员成分复杂、素质不同,对强制戒毒的认识不同,收治与反收治的问题比较突出.随着管理的规范化,戒毒学员的反收治从公开与民警的直接对抗逐渐向吞食异物和诈病方式发展.吸毒人员长期滥用毒品,生活长期不规律,食物摄入量少、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等而使机体处于入不敷出的负平衡状态[1].吸毒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器官损伤或机能障碍,多伴有并发疾病,许多疾病的患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2].吸毒是一种特殊的违法行为,而诈病的发生又多见于违法犯罪人员[3],其诈病方式又多种多样,这就为识别诈病带来不小的困难.  相似文献   
5.
对戒毒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现行的戒毒模式主要包括强制戒毒、劳教戒毒和自愿戒毒.目前全国共有强制戒毒所554个,床位近12万张.13年来累计收治185万人次;劳教戒毒所129个,床位14万多张,每年累计劳教戒毒13万人次;自愿戒毒医疗机构248个,床位近1万张,每年收治近1万人[1].作者从事戒毒临床工作多年,看到戒毒学员反复进进出出戒毒所,痛心之余,深切感受到戒毒事业任重而道远.本文主要针对当前的脱毒状况、复吸问题、戒毒模式进行思考,提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操作性强的综合戒毒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016—2021年杭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收治HIV感染戒毒学员基本情况,为当地卫生、禁毒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16—2021年杭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收治HIV感染戒毒学员的基本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从HIV感染率来看,从2016年的1.37%上升到2021年的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HIV感染因素来看,6年来男男性行为占比明显上升,从2016年的40%上升到2021年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HIV感染与吸毒关系来看,男男HIV感染史大于吸毒史的戒毒学员占比6年来上升明显,从2016年的33.33%上升到2021年的75.00%。结论:杭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收治戒毒学员HIV感染率明显上升,男男性行为是主要感染因素,男男性行为人群感染HIV后吸食冰毒的情况日趋严重,应引起禁毒、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新型毒品是相对于海洛因、鸦片等传统毒品而言的,主要指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是由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赖性的一类精神药品(毒品)。根据新型毒品的药理学性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