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0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通过是否进行腭咽肌肉重建的两组腭裂修复术后患者鼻咽内窥镜的比较观察,了解腭咽部肌肉重建术后腭咽闭合状况的改变。方法将41例腭裂术后患者,按照在腭裂修复时是否进行腭咽肌肉重建分为重建组(22例)和非重建组(19例),以鼻咽纤维内窥镜记录静态和发音时腭咽闭合运动状况,对两组患者腭咽闭合运动类型和状况进行比较。结果重建组静态腭咽腔形态较非重建组明显缩小,各壁光滑丰满,未见软腭鼻腔面V型缺损畸形;动态时以环状闭合为主。非重建组静态腭咽腔形态较大,可见软腭鼻腔面V型缺损畸形;动态时以冠状闭合为主。经比较重建组腭咽闭合良好率(90.91%)明显优于非重建组(37.31%)。结论鼻咽内窥镜观察证实腭咽肌肉重建腭裂修复术后腭咽闭合功能恢复明显优于非重建组。腭裂修复术时重建腭咽肌肉有助于缩小腭咽腔和更易于达到良好的腭咽闭合状态。  相似文献   
2.
30例ASAⅠ-Ⅱ级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I组),硫喷妥钠(Ⅱ组),监测诱导和插管时循环变化及测静脉血中儿茶酚胺浓度。结果发现:诱导时2组动脉压均明显降低,插管后Ⅱ组动脉压明显高于对照值,而I组则恢复至对照值,诱导后180sI组心率(HR)明显减慢,插管时2组HR均增快。插管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均增高,而肾上腺素浓度仅在Ⅱ组插管时增高。结果提示:异丙酚能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证实电磁场刺激能够促进多种骨生长因子的合成与分泌,而某些生长因子具有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成骨的作用。目的:分析工频电磁场对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的影响。设计:单一样本、区组设计,观察对比动物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创伤外科。材料:实验于2005-02/1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外科实验室完成。①选取清洁级昆明种小鼠20只,作为实验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②电磁场发生器由武汉市海军工程大学研制,能生成场强为0~100mT的连续可调的50Hz正弦波电磁场。③引物均由北京赛百胜生物工程公司合成。方法:①小鼠以颈椎脱臼法处死,取双侧股骨和胫骨,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2代细胞用于实验。②不同强度电磁场刺激实验:设立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电磁场0.4,0.8,1.6mT刺激组,每组均取5瓶第2代细胞。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均不给予电磁场刺激,但阳性对照组于传代时加入含成骨性诱导剂(含10-8mol/L地塞米松,10mmol/Lβ-甘油磷酸钠,50mg/LVitaminC)的培养基;电磁场0.4,0.8,1.6mT刺激组在细胞贴壁后分别于0.4,0.8,1.6mT场强中进行电磁场刺激,每天均连续刺激1h,5d后进行指标检测。③相同场强不同作用时间电磁场刺激实验:设立阴性对照组、电磁场1.6mT刺激15,30,60min组,每组均取5瓶第2代细胞。阴性对照组不进行电磁场刺激;电磁场1.6mT刺激15,30,60min组在1.6mT场强条件下每天分别给予15,30,60min的连续电磁场刺激,5d后进行指标检测。④RT-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强度电磁场刺激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的影响。②相同场强不同作用时间电磁场刺激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①电磁场刺激5d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及电磁场0.4,0.8,1.6mT刺激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均明显增强(P均<0.01);且电磁场1.6mT刺激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mRNA的表达达到最大值(57.74±0.23)%,电磁场0.4mT刺激组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达到最大值(126.20±0.21)%。②电磁场刺激5d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电磁场1.6mT刺激15,30,60min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均明显增强(P均<0.01);且电磁场1.6mT刺激60min组两种因子mRNA的表达分别达到最大值(28.06±0.11)%和(75.20±0.16)%。结论:适当强度及作用时间的工频电磁场刺激,能够明显促进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腓骨钩状钢板治疗腓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经验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对28例伴有腓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踝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19例得到完整随访,男12例,女7例;年龄18~72岁,平均36岁;单纯外踝骨折4例,双踝骨折9例,三踝骨折6例.按Danis-Weber分类,A型8例,B型11例,均为腓骨远端不稳定粉碎性骨折.受伤至接受手术的时间为6h至16d,平均6d.手术顺序为外踝、后踝和内踝.外踝骨折使用腓骨钩状钢板固定,内踝骨折使用松质骨螺钉,后踝骨折根据骨折块大小及形态采用螺钉或钢板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6~32个月,平均18.8个月.术后4~6周X线片均可见骨折线模糊;10例患者于术后12周达到临床愈合,9例于术后20周达到临床愈合.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局部不良反应及踝关节不稳.Mazur评分为67~92分,平均86.3分,其中优12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4.2%.结论 运用腓骨钩状钢板固定外踝骨折能更好恢复外踝正常外翻角及长度等解剖结构,并有效固定,为早期活动提供稳定性,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预注不同肌松药对罗库溴铵起效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全麻择期手术患者48例,随机分4组各12例。Ⅰ组单次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0 mg&#8226;kg 1,Ⅱ~Ⅳ组分别预注罗库溴铵0.06 mg&#8226;kg 1、维库溴铵0.01 mg&#8226;kg 1、阿曲库铵0.05 mg&#8226;kg 1,间隔4 min后,静脉注射插管剂量罗库溴铵0.54 mg&#8226;kg 1。观察各组肌松药起效时间、气管插管条件及心血管反应。结果Ⅰ~Ⅳ组肌松起效时间分别为(116.3±16.5),(104.7±19.9),(71.2±13.4),(95.6±17.7) s。与Ⅰ组比较,仅Ⅲ组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气管插管条件及心血管反应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预注0.2 ED95罗库溴铵、维库溴铵或阿曲库铵时仅维库溴铵能显著缩短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腓骨钩状钢板治疗腓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经验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对28例伴有腓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踝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19例得到完整随访,男12例,女7例;年龄18~72岁,平均36岁;单纯外踝骨折4例,双踝骨折9例,三踝骨折6例.按Danis-Weber分类,A型8例,B型11例,均为腓骨远端不稳定粉碎性骨折.受伤至接受手术的时间为6h至16d,平均6d.手术顺序为外踝、后踝和内踝.外踝骨折使用腓骨钩状钢板固定,内踝骨折使用松质骨螺钉,后踝骨折根据骨折块大小及形态采用螺钉或钢板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6~32个月,平均18.8个月.术后4~6周X线片均可见骨折线模糊;10例患者于术后12周达到临床愈合,9例于术后20周达到临床愈合.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局部不良反应及踝关节不稳.Mazur评分为67~92分,平均86.3分,其中优12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4.2%.结论 运用腓骨钩状钢板固定外踝骨折能更好恢复外踝正常外翻角及长度等解剖结构,并有效固定,为早期活动提供稳定性,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小儿术前禁食`术中输液对血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了36例硬膜外麻醉小儿的术中血糖、酸碱平衡和尿酮体的变化。发现术前禁食、水时间与术前血糖值有很好的相关性(γ=0.7738),提示小儿手术时间超过1h者,术前应在病房内输液,这对术前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术中补充液体分为三组;A组输5%葡萄糖10ml/kg/h;血糖145±7.4rag/dl;B组输5%葡萄糖5ml/kg/h,血糖118±6.8mg/dl,显著低于A组(P<0·05),C组输入复方氯化钠溶液,血糖102±6.0mg/dl。术前、后尿酮体均为阴性;pH和标准碳簸氢根均无差异。作者认为,小儿术中输入5%葡萄糖5ml/kg/h较为合适。建议对长时间大量输液的手术患儿监测血糖、尿酮体。  相似文献   
8.
微创截骨治疗拇外翻合并小趾囊炎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微创截骨矫正术治疗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采用微创截骨矫正术治疗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32例(49足),男2例(2足),女30例(47足);年龄23~80岁,平均57岁。手术前后对患者负重正位X线的HAV角(拇外翻角),IM角(第1、2跖骨间角),第4、5跖骨间角,改良第4、5跖骨间角,小趾内翻角及第5跖骨外翻角进行比较;采用拇外翻疗效评定标准从畸形纠正、拇趾跖趾关节活动度、患者满意度等情况对疗效进行评定;同时按照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小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系统(AFAS)对手术前后的AFA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30~60min,平均40min;32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后负重正位X线的HAV角,IM角,第4、5跖骨间角,改良第4、5跖骨间角,小趾内翻角及第5跖骨外翻角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术后AFAS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按照上述疗效标准:优33足,良15足,差1足。结论:微创截骨矫正术治疗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具有损伤小、痛苦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矫形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Mimics软件重建踝部模型分析距骨周围脱位的损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四医院骨科2008年1月至2022年4月期间诊治的36例距骨周围脱位患者资料。男28例, 女8例;年龄(46.0±14.6)岁;左侧16例, 右侧20例。调取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重建踝部模型, 观察距骨后内侧突骨折的发生情况、距骨之外周围骨性结构的附属损伤情况, 距舟关节完全或不完全脱位情况。结果 36例患者中, 32例(88.9%, 32/36)患者发生距骨后内侧突骨折;24例(66.7%, 24/36)患者发生除距骨之外周围骨性结构的附属损伤, 共计33处, 其中外踝撕脱性骨折12处, 内踝撕脱性骨折4处, 舟骨损伤7处, 跟骨损伤6处, 骰骨3处, 第5跖骨骨折1处。16例患者合并1处附属损伤, 7例患者合并2处附属损伤, 1例患者合并3处附属损伤。两处或以上附属损伤的患者共8例均为距舟关节完全脱位。36例患者中距舟关节完全脱位26例, 距舟关节不完全脱位10例;距舟关节完全脱位患者中合并有附属损伤的发生率84.6%(22/26)显著高于距舟关节不完全脱位患者的20.0%(2/10), ...  相似文献   
10.
基于数字医学和"数字解剖学"的发展,裴国献等[1]于2007年首先提出了"数字骨科学"(digital orthopaedics)的概念.这一将骨科学的基础与临床同数字化技术紧密而有机结合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通过近几年的发展,突显了重要的临床价值与潜在的学科生命力,其主要运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