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133篇
中国医学   33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多虑平引起震颤麻痹征群一例报告陈祥忠,陈龙英(南宁解放军303医院神经内科南宁530021)患者男性,45岁。病案号119760,于1993年11月4号入院。患者自10年前开始,无任何原因反复出现头昏、失眠、多梦。住院前1月上述症状加重伴记忆力下降,...  相似文献   
3.
消化道弯曲菌(亦称弯曲杆菌、螺杆菌、螺旋菌,本文均简称CP)尽管尚有人认为是共生菌、机会菌,但经过许多学者大量而深入的研究,已阐明CP是消化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并已从唾液、胃、十二指肠、结肠及大便中被分离出来,已越来越受到消化系统疾病学者的注意。本文主要从CP的流行病学、CP的显微镜下形态特征、CP的致病性、对CP的有效药物及临床应用加以论述。 1、CP的流行病学 CP首先是在动物身上发现的。1909年,Fadyean和Stokman在英国发现绵羊因感染此菌而流产。1912年他们从流产的绵羊身上正式分离到此菌。1919年Smith和Taylor命名为胎儿弧菌(Vibrio fetus)。人的胎儿弧菌感染首例报告于1913年。当时Curtis从  相似文献   
4.
氟喹诺酮类药物自 2 0世纪 70年代就逐渐应用于临床 ,主要有 :诺氟沙星 (氟哌酸 )、依诺沙星 (氟啶酸 )、氧氟沙星 (氟嗪酸 )、氟罗沙星、托氟沙星、盐酸洛美沙星、那氟沙星、培氟沙星、芦氟沙星、司氟沙星、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氨氟沙星等等。因具有抗菌谱广、生物利用度高、疗效确切 ,且因构效独特 ,与其他抗菌药物几无交叉耐药性等优点 ,所以深受医患双方的青睐。然而由于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注意事项至今尚未引起高度重视 ,因此造成了某些滥用的现象[1~ 8] 。笔者试将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特点及应用注意事项简要论述如下 ,…  相似文献   
5.
目的:简介目前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的药物。方法:分类介绍8类药物:①居室、环境及公共场所消毒剂;②抗病毒剂;③中药制剂及方剂;④糖皮质激素;⑤抗菌药物;⑥免疫增强剂;⑦对症用药;⑧氧气。结论:对于“非典”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但经及时的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极大多数病人可以痊愈康复。  相似文献   
6.
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食品中的五种添加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食品中丙酸盐、脱氢醋酸、甜蜜素、山梨酸、苯甲酸等五种添加剂的方法。[方法]采用离子色谱法,选用IonPac AS11分离柱,EG40淋洗液发生器产生8-15mmol/L KOH为淋洗液,样品经纯水浸提后,过滤进样分析。[结果]能简便、快速、有效地分离检测食品中的五种添加剂。方法的相关性好(r>0.9992),线性范围广、检出限低,准确度、精密度高(RSD<0.5%),样品加标回收率好(94.6%-101.2%)。同时对测定的酸度、共存非测定离子、相邻离子间等干扰因素进行研究,确保测定的准确性,结果令人满意。[结论]本法干扰小、灵敏度高、结果准确、操作简便,对多种样品适应性好,适合食品中五种添加剂的同时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7.
89SrCl2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136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宏斌  戴德银  彭海波 《四川医学》2006,27(11):1123-1124
目的 探讨89SrCl2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疗效.方法 不同病理类型恶性肿瘤及不同病种骨转移瘤患者136例,按148MBq/(人·次)确定给药剂量,89SrCl2由肘静脉一次性注射.以疼痛程度和疼痛频率及疼痛得分的变化衡量止痛效果,以病灶数目或大小的变化判断病灶疗效,比较不同病理类型疗效差异.结果 治疗后6个月内,疼痛减轻率为71.3%(97/136),其中消失率为22.1%(30/136),表明疼痛程度明显缓解(u=5.361,P<0.01);77.2%(105/136)的患者疼痛频率下降,疼痛次数明显减少(u=4.589,P<0.01),其中35例疼痛不再发作.疼痛评分由(7.54±3.29)降低至(4.19±4.38),降低显著(t=6.865,P<0.01).病灶数目或大小减少25%以上者占45.6%(62/136).89SrCl2对鳞癌疼痛程度、频率缓解分别为85.7%(30/35)、88.6%(31/35),病灶改善率为57.1%(20/35).各指标在4种肿瘤类型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病种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89SrCl2对不同病种骨转移癌的疗效较好,可缓解疼痛,改善病灶.89SrCl2对不同病理类型及不同病种的骨转移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首次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KD)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及其再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总结2000—2004年北京45家医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IVIG无反应性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36h后体温仍超过38·5℃。结果1107例患儿纳入研究对象,1092例有急性期治疗资料,1052例(96·3%)接受IVIG治疗,135例对首次IVIG治疗无反应,发生率12·8%(135/105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沉、GPT、WBC、发病至用IVIG的时间、血浆白蛋白及IVIG治疗剂量,是IVIG无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IVIG无反应者8例给第2剂2g/kg IVIG,5例热退;114例给1g/kg剂量IVIG治疗,35例(30·7%)热退;11例给400~600mg/kg IVIG,1例(9·1%)热退;2例给糖皮质激素,2例均热退。4种再治疗方法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第2剂2g/kg IVIG治疗较其它再治疗所需进一步IVIG或激素治疗次数少,体温恢复快。结论约12·8%KD患儿对初次IVIG治疗无反应。血沉、WBC和GPT、血浆白蛋白、IVIG使用方法及起病至用IVIG的时间,是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初次IVIG无反应患儿推荐使用第2剂2g/kgIVIG,对2次2g/kgIVIG治疗仍无效者可以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首次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KD)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及其再治疗方法的选择。 方法总结2000—2004年北京45家医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IVIG无反应性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36h后体温仍超过38.5℃。 结果1107例患儿纳入研究对象,1092例有急性期治疗资料,1052例(96.3%)接受IVIG治疗,135例对首次IVIG治疗无反应,发生率12.8%(135/105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沉、GPT、WBC、发病至用IVIG的时间、血浆白蛋白及IVIG治疗剂量,是IVIG无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IVIG无反应者8例给第2剂2g/kg IVIG,5例热退;114例给1g/kg剂量IVIG治疗,35例(30.7%)热退;11例给400~600mg/kg IVIG,1例(9.1%)热退;2例给糖皮质激素,2例均热退。4种再治疗方法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第2剂2g/kg IVIG治疗较其它再治疗所需进一步IVIG或激素治疗次数少,体温恢复快。 结论约12.8%KD患儿对初次IVIG治疗无反应。血沉、WBC和GPT、血浆白蛋白、IVIG使用方法及起病至用IVIG的时间,是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初次IVIG无反应患儿推荐使用第2剂2g/kgIVIG,对2次2g/kg IVIG治疗仍无效者可以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0.
李曦  林瑶  刘源  曹贞 《西部医学》2019,31(9):1403-1406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射频消融术(PRFA)与单独应用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肝癌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予以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射频消融术,对照组应用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 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并发症如疼痛、肺部感染、出血、恶心呕吐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但观察组术后一个月血清ALT和AS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能明显提高近期有效率(P<0.05)。结论 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有效治疗原发性肝癌,但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射融术相对于单独应用经皮射频消融术,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具有更高的缓解率,更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