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8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探讨IL-4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32例慢性荨麻疹患用咪唑斯汀治疗,评价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同时用ELISA法检测慢性荨麻疹患治疗前后及正常人血清IL-4的水平。结果:治疗1、2wk后总有效率分别为62.5%、84.4%(P<0.01),不良反应3例。治疗前血清IL-4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IL-4水平下降(P<0.01),与正常人比较差异不甚明显(P>0.05)。结论:咪唑斯汀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药物,能降低慢性荨麻疹患血清IL-4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3.
青斑样血管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疼痛性血管闭塞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和统一的治疗方案。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青斑样血管病的治疗药物和方法,以期为临床医生治疗青斑样血管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正常人群、梅毒未治疗患者、梅毒治疗后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转阴患者和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血清IL-10、IL-12水平,并对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血清IL-10和IL-12作相关性分析。以探讨细胞免疫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关系,为有效治疗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检测正常人群组、梅毒未治疗组、梅毒治疗转阴组和梅毒血清固定组的IL-10和IL-12水平,将各组IL-10和IL-12水平行统计学分析。对梅毒血清固定组中IL-10与IL-12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梅毒血清固定组患者IL-10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阴转组(P<0.01)及梅毒未治疗组(P<0.05);梅毒血清固定组患者IL-12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阴转组及梅毒未治疗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梅毒血清固定组患者IL-10与IL-12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417,P>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组患者机体内细胞免疫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发生了免疫不平衡,这种免疫抑制和不平衡可能造成了梅毒螺旋体能够逃脱机体的免疫监视而残存,成为引起血清固定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的结合蛋白CD105在银屑病皮损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GF-β1、TGF-βRⅠ、TGF-βRⅡ和CD105在银屑病皮损及正常对照皮肤的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皮肤相同,TGF-β1、TGF-βRⅠ在银屑病皮损血管内皮细胞均无明显表达;TGF-βRⅡ在银屑病皮损和正常皮肤的血管内皮细胞均有明显表达,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CD105在银屑病皮损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明显强于正常皮肤,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CD105在银屑病皮损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明显上调可能与银屑病真皮浅层血管增生、炎症细胞浸润的病理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407例梅毒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近期本区域梅毒的流行病学及血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我科全年确诊的梅毒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传播情况及血清学特点。结果:梅毒患者男女比例为1∶1.4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1~40岁,女性患者年龄明显小于男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绝大部分患者为已婚有性伴(332/407),文化程度主要以初中为主,高学历患者少,职业中无业、工人、农民占前3位,仅75人承认近3月内有非婚性伴,其中46人从未使用安全套,每次使用安全套患者仅有10人,3人近3月内使用过毒品。男性梅毒患者血清TRUST滴度以高滴度为主,女性患者低滴度相对较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地区梅毒以女性、初中文化、无业、工人和农民居多,梅毒的防治也应将这些人群作为重点防治对象。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草分支杆菌注射液联合苄星青霉素在早期梅毒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80例早期梅毒患者分为治疗组(草分支杆菌注射液联合苄星青霉素)和对照组(单用苄星青霉素),观察时间6个月。结果:治疗3、6个月时治疗组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几何平均滴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治疗组RPR阴转率为40%,对照组为21.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草分支杆菌注射液辅助治疗早期梅毒可以增强苄星青霉素驱梅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10.
近年来,性病发病率逐年增多,我院皮肤科为安徽省唯一卫生部指定的艾滋病临床监测哨点,自1994年始对所有性病初诊者进行了梅毒及HIV检测,现将1996~1999年检测结果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及诊断方法 所有病例均是我科门诊性病初诊者。梅毒经暗视野显微镜、RPR及TPHA诊断,HIV感染经安徽省艾滋病控制中心用蛋白印迹法确诊。2 结果2.1 性病初诊人数及梅毒的检出率4年性病初诊人数分别为 1102人、1348人、1671人、2 516人,梅毒检出人数分别为30人、67人、97人、173人,检出率为 2.72%、4.97%、5.80%、6.88%。2.2 梅毒病人性别及病期 从表1可以看出,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