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广东省马尔尼菲青霉病的分子流行病学情况,比较广东株、广西株和泰国株之间的遗传学特点。方法测定大亚基核糖体DNA基因(LSUrDNA)的ITS区域的碱基序列,以及随机扩增DNA多态性研究。结果12株广东分离株及2株广西分离株的rDNAITS序列测定的结果,通过DDBJ国际GenBank进行菌株同源性搜索与泰国菌株具有10096的同源性。经2个随机引物扩增18株菌,引物ATGS将18株菌分为9个亚型(A1~A9);引物OPAO15将18株菌分为7个亚型(P1~P7)。12株广东株之间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性,2个引物分别分了4~7个亚型。其中1株分离于广西边界的广东株与广西株具有相同的随机扩增DNA电泳图谱,但另1株远离于广西边界地区的菌株与广西的菌株也具有同样的DNA带型。部分广东株和广西株具有和泰国株同样的遗传相似性。结论12株广东分离的马尔尼菲青霉株与广西和泰国株之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性,推测广东自然界中极有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菌株。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马内菲青霉双相转化中HSP70基因转录、蛋白表达变化情况。方法对马内菲青霉临床分离株SUMS0152进行双相性诱导,收集菌丝相和酵母相菌体。使用RT-PCR技术半定量测定HSP70基因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技术半定量测定HSP70蛋白水平,分别在两相间进行比较。结果马内菲青霉SUMS0152酵母相HSP70基因转录较菌丝相升高;酵母相的HSP70蛋白表达较菌丝相升高。结论马内菲青霉SUMS0152HSP70基因在两相间存在明显表达差异,其基因转录和表达水平在酵母相均表现为一致的上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激光治疗尖锐湿疣后外用咪喹莫特乳膏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治疗的尖锐湿疣患者110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激光组(50例)和联合治疗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痊愈率和第4、8、12周的复发率和治疗后不良反应。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痊愈率明显高于激光组,而同期的复发率明显低于激光组,两组上述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后联合治疗组的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及CD4~+/CD8~+值明显高于激光组,而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明显低于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治疗尖锐湿疣后继用5%咪喹莫特乳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研究马尔尼菲青霉(PM)异柠檬酸裂解酶(ICL)基因转录水平与其酵母相生长的关系,初步探讨乙醛酸循环在PM致病中的意义.方法 将PM分生孢子分别接种于中性培养基以及产生不同浓度一氧化氮的酸性培养基中,37℃培养72 h,采用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PM的ICL基因转录水平,检测340 nm吸光度评估PM的生长情况.结果 不产一氧化氮的酸性培养基中PM较中性培养基中PM的ICL转录水平高(P<0.01),含菌量多(P<0.01);产一氧化氮的酸性培养基中PM的ICL转录水平降低(P<0.01),含菌量减少(P<0.01),且随一氧化氮浓度升高,下降趋势更明显,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ICL转录水平与生长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99,P<0.01).结论 适当的酸性环境促进PM的ICL转录,利于PM的生长;一氧化氮明显抑制ICL转录,抑制PM的生长;乙醛酸循环可能在PM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巨噬细胞内马尔尼菲青霉(Pm)的异柠檬酸裂解酶(ICL1)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初步探讨乙醛酸循环在Pm致病中的意义.方法 将Pm分生孢子与Raw264.7细胞共培养16份,随机分为4组:处理组(T)采用脂多糖及小鼠γ干扰素处理,处理抑制组(TI)在处理组的基础上加入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MMA),对照组(C)加入同体积的培养基,对照抑制组(CI)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LNMMA;采用实时RT-PCR法比较各组细胞内Pm的ICL1基因转录水平;采用酶催化反应检测ICL1蛋白表达及活性;采用菌落计数比较各组细胞内Pm的数量;采用化学法检测一氧化氮含量.结果 C组、CI组、T组、TI组的ICL1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00、1.42、33.09、74.88,蛋白表达及活性分别为0.06、0.07、0.18、0.9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组一氧化氮含量较其他组增高(P<0.01),菌落计数减少(P<0.01).结论 ICL1对Pm在功能抑制的巨噬细胞内的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常巨噬细胞产生的活性氮成分能抑制ICL1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从而抑制巨噬细胞内Pm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 064nm Nd:YAG激光治疗甲真菌病的可行性,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4例甲真菌患者随机分为2组,激光组及药物组各32例;激光组使用长脉冲1 064nmNd:YAG激光,设定参数(波长1 064nm,光斑4mm,脉宽35ms,能量密度30~40J/cm2,频率1.0~2.0HZ),对病甲进行激光照射,共进行6疗程治疗,每次间隔1周。对照组患者服用伊曲康唑胶囊。使用治疗后3月及治疗后6月根据病甲受累面积及真菌学检查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第3月末激光组显效率为78.13%(25/32),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P0.05);治疗第6月末,再次评估疗效,激光组显效率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6月,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长脉冲1 064nm Nd:YAG激光治疗甲真菌病可行、安全,与口服抗真菌药疗效相当,进行大样本、长期的临床研究可进一步评价该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其特征为不完全可逆且进行性发展的气流受阻。该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全世界COPD的死亡率居所有疾病死因的第四位,且呈逐年增高[1]。为了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生存质量,我们对84例COPD患者进行了有氧康复训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生脉注射液联合护理干预对直立性低血压的短期疗效.方法 86例继发性直立性低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生脉组、护理干预组、联合护理组.以干预前后各组患者立卧位血压、分级自评表评估患者的主、客观临床疗效差异.结果 各治疗组干预前后立卧位血压差与分级自评表评级均有显著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护理干预组血压下降值与常规治疗组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脉组与联合护理组血压下降值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护理组治疗后血压下降值与其余各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组、常规治疗组治疗后症状分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生脉组、联合护理干预组与护理干预组、常规治疗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方案上加用生脉注射液联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改善直立性低血压患者症状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培养条件下马尔尼菲青霉(Pm)菌丝相及酵母相的异柠檬酸裂解酶(ICL)基因转录水平,初步探讨乙醛酸循环在Pm致病中的意义。方法将Pm分为高糖培养的菌丝相(MH)、低糖培养的菌丝相(ML)及高糖培养的酵母相(YH)、低糖培养的酵母相(YL)4组,采用实时定量RT-PCR法比较各组ICL基因转录水平。结果MH、ML、YH、YL组ICL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3.000、3.654、69.5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度增高和葡萄糖浓度降低两因素之间具有协同效应。结论Pm酵母相的ICL转录水平较菌丝相增高,而且低糖培养时增高更为显著,提示乙醛酸循环可能在Pm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酸灌注刺激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患者食管内脏敏感性的影响,探讨内脏感觉异常在NER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10例正常健康自愿者和21例NERD患者参与试验;采用Synectics内脏刺激器/电子气压泵和带有低顺应性气囊及多个灌注式压力通道的导管给食管以快速时相性气球扩张性刺激和进行食管酸灌注;利用食道气囊扩张术检测受试者对食管气囊扩张的反应.结果酸灌注前NERD患者食管气囊扩张诱发的初始感觉阈值和最大耐受疼痛阈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酸灌注后NERD患者初始感觉阈值和最大耐受痛阈均比相应基线值降低(P=0.015);酸灌注后健康对照组初始感觉阈值比相应基线值明显降低(P<0.05),但最大耐受痛阈值无显著变化.NERD患者酸灌注的最大耐受痛阈为(9.70±3.06)ml,显著低于健康志愿者的(22.10±4.91)ml(P<0.01).食管生理盐水灌注对NERD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各项内脏敏感性指标均无明显的影响.结论酸灌注致敏食管壁化学感受器可明显增加NERD患者对食道机械刺激的反应,提示酸敏感的化学感受器和压力敏感的机械感受器之间可协同作用共同促进食管内脏高敏感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