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83篇
特种医学   56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男性6岁,生后发现心脏杂音,逐渐加重。活动量小,无晕厥史。常患呼吸道感染。体检:发育中等,面容紫绀,有杵状指,血压正常。ECC示窦性心律,心房扩大,右心室肥厚。临床拟诊:先天性心脏病,复杂畸形。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上心脏呈靴型,并明显增大,主要为右心室增大。心胸比率0.61。肺纹理不少,外围变细,中下野略呈网状。两上纵隔阴影增宽,凸向锁骨上区,左侧更明显。气管下段右缘有压迹,提示为右位主动脉弓。考虑为重症法乐氏四联症,需与  相似文献   
2.
经皮穿刺下腔静脉球囊成形术治疗布一加综合征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6~48岁,平均年龄37岁.其中膜性狭窄3例,节段性狭窄2例(1例并有膜性狭窄),完全性膜性梗阻1例.经血液动力学、下腔静脉DSA 造影及临床观察,治疗效果良好.下腔静脉—右房连续测压收缩压由0.3~3.5kPa 下降为0.狭窄段管径由0~8mm(平均4.0mm)恢复至12~19.8mm(平均15.1mm).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下肢浮肿消失.本文对经皮穿刺下腔静脉球囊成形术适应症、方法、效果及并发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经导管封堵术主要用于治疗先天性心脏病间隔缺损,也用于其他心内或心外异常分流,如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封堵器植入后感染性心内膜炎(IE)非常罕见,资料较完整者仅有18例报道,但是一旦发生则非常严重,随着经皮封堵装置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该类并发症须引起足够重视,甚至对封堵术前、术中及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方案也可能需要重新评价。本文对封堵器植入后IE的初步认识及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两例均为女性 ,例 1  33岁 ,例 2  2 4岁 ,自幼发现心脏杂音并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 (VSD)。术前感活动后胸闷、心悸、气短 ,休息后可缓解 ,彩色超声心动图心尖五腔心和大血管短轴切面观察 :缺损均位于室间隔膜部 (图1) ,室间隔缺损 (室缺 )边缘距主动脉右冠瓣 3~ 1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与心导管测量对比来评价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PBPV)前后应用Doppler超声心动图估测跨瓣压差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78例患者在行PBPV术前利用Doppler测量肺动脉瓣跨瓣压差(△P’),与相应的心导管测量值(△P)作相关性分析;并利用Doppler对PBPV术后48例患者进行了4~102个月(平均19.5个月)的随访。结果Doppler测量的△P’值与导管测量的△P值之间有着良好的直线相关性,r值为0.80,P<0.05;随访中Doppler测量的△P’值与PBPV术后即刻导管测量的△P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Doppler超声作为一种准确、无创、简便而有效的检查方法,对估计PBPV术前肺动脉瓣狭窄程度,评价术后疗效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双封堵器介入治疗多孔性房间隔缺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双封堵器介入治疗多孔性房间隔缺损(ASD)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进行临床评估。方法对17例多孔性ASD(12例为2孔,5例为3孔)患者在X线透视和超声心动图监测下植入Amplatzer封堵器,同时闭合2~3个缺损。术后复查ECG、X线平片及TTE以评价其疗效。结果 17例术中超声测量ASD大、中和小缺损直径分别为(13.94±3.21)mm、(9.65±2.64)mm及(4.80±1.92)mm。16例获得成功(16/17,94.12%),1例因第2个ASD不适于封堵而放弃,改行外科手术后痊愈出院。16例植入封堵器32枚,共闭合缺损37个,所植入大、小封堵器直径分别为(20.75±4.07)mm和(16.94±3.75)mm,较术中超声所测大孔及中孔ASD径分别增大(7.06±2.65)mm、(7.44±3.25)mm。术后3例残余微或少量分流(2例为3孔ASD),分别于术后第2、3天及3个月复查时消失。1例发生股动静脉瘘,1个月后消失。随访X线胸片测心胸比及超声测右心室前后径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均<0.01)。结论采用双封堵器介入治疗多孔性ASD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房间隔缺损(ASD)解剖模型,探讨3D打印模型在特殊类型ASD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5例继发孔型ASD患者,均行CTA检查,将扫描数据输入FitMe影像处理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将重建数据输入3D打印机进行打印。根据3D打印模型进行模拟介入治疗并制定介入手术方案。结果 25例ASD模型均制作成功。对7例多孔型ASD采用ASD封堵器介入治疗成功,4例下腔型ASD采用PDA封堵器封堵成功,其余病例由于缺损直径过大或结构特殊未行介入治疗。结论 3D打印ASD模型技术具有可行性,对于较为复杂的ASD可通过术前模拟介入治疗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每年新出生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约15万例。自从1984年在中国开展首例CHD介入治疗以来,随着介入技术的提高、国产器材的应用及经验的不断积累,CHD介入治疗得到了迅速发展[1]。现将本院开展的CHD介入治疗109例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诊断为CHD并施行介入治疗的患者109例,术前均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明确诊断,术前详细超声心动图检查[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或右心声学造影检查]符合CHD介入治疗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技术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TCV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拟行室问隔缺损(VSD)封堵术100例患者,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筛选病例,多部位多切面探查,精确测量VSD大小及周边残端长度,封堵术中以经胸超声心动图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3例)实时全程监测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引导封堵术的操作过程,术后24小时、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评价疗效。结果:4例术中放弃封堵,5例封堵失败,共91例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94.8%(91/96)。83例即时完全封堵(室水平分流完全消失),即时完全封堵率91.2%,8例(8.8%)术后少量残余分流,随访1年后仅1例仍存在少量残余分流。左心房、左心室内径及容积指数术后明显减小,随访中无封堵器移位脱落、瓣膜穿孔关闭不全、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严格地选择病例和封堵VSD近、中期疗效良好。超声心动图在TCVSD术前筛选病例、术中指导操作和及时评价疗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提高TCVSD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改良双导丝技术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介入治疗中的初步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7年8月至2019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采用改良双导丝技术进行瓣周漏介入封堵的12例患者。所有患者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在门诊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评估心功能变化。结果 12例瓣周漏患者包括二尖瓣瓣周漏5例,主动脉瓣瓣周漏7例。所有患者均完成瓣周漏介入封堵操作,介入技术成功率100%(12/12)。瓣周漏严重程度分级由术前的(2.42±0.52)级降至术后的(0.67±0.65)级(P<0.001);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由术前的(3.33±0.65)级降至术后的(2.08±0.67)级(P<0.001)。2例患者术后出现新发溶血伴肾功能不全,经透析治疗后顺利出院;余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改良双导丝技术应用于瓣周漏的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减少瓣周漏介入术后残余分流、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瓣周组织损伤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但目前临床应用病例数有限,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