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0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我院收治的78例患有冠心病房颤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9例。单纯采用美托洛尔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美托洛尔与稳心颗粒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治疗组患者冠心病房颤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心脏功能指标检查结果复常时间和用药计划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应用美托洛尔与稳心颗粒联合对患有冠心病房颤的老年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线索 ,以便早期正确处理 ,降低病死率。方法 :对 31例住院患者经临床严密观察和影像学检查 ,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进行系统研究分析。结果 :突发胸背疼痛 ,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不支持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呈休克样表现 ,但血压反而增高或正常 ;四肢血压脉搏不对称 ;新出现主动脉瓣返流杂音以及主动脉分支受累致相应脏器 (脑、心、肾等 )缺血和功能改变 ,是该病的重要表现和诊断线索。CT、B超、MRI可提供主动脉夹层诊断的可靠证据。结论 :提高对主动脉夹层的认识和警惕 ,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 ,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短期曲美他嗪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旨在观察短期口服曲美他嗪对扩张性心肌病 (DCM)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性方法 ,将 41例DCM患者随机分为CON组与VAS组 ,前者接受常规治疗 ,后者除常规治疗外 ,还接受曲美他嗪治疗两周。治疗前后分别动态心电监测统计 2 4h内总室性心搏次数及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次数。 结果 :治疗前CON组与VAS组比较 ,室性心搏总数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次数两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VAS组室性心搏总数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次数较对照组均显著减少 ,分别为 841.2 1± 5 61.5 5vs 5 3 9.5 5± 3 5 0 .0 4(P =0 .0 3 3 )及 5 .5 8± 2 .89vs 3 .41± 3 .16(P =0 .0 2 8) ,但两组左室舒张末直径及左室射血分数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短期曲美他嗪治疗DCM患者 ,可减少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且与心功能的改善无关  相似文献   
4.
室性并行心律是一种具有病理意义的心律失常,与心脏局部组织的自律性和传导性异常有关。本文就我院1989年1月-1996年5月有室性并心律记录且资料完整的86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心脏电转复后左心耳顿抑的危险因素与预测因子.方法 68例房颤电转复成功患者,分为左心耳顿抑组与对照组,通过单因素及多元逐步逻辑回归分析,将临床和超声影像学指标作为待选变量,对电转复后左心耳顿抑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左心耳顿抑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有房颤持续时间[(10.6±15.6)周vs(22.0±20.1)周,P<0.05]、左心房内径[(43.8±7.7)mm vs(48.5±6.2)mm,P<0.01)]、左心房排空分数[(0.32±0.08)vs(0.27±0.09),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0.50±0.06)vs(0.46±0.06),P<0.01]、最大复律能量[(96.8±65.8)J vs(156.8±100.8)J,P<0.01]、累积转复能量[(146.8±142.6)J vs(290.5±242.1)J,P<0.01]和电转复次数[(1.7±0.9)次vs(2.4±1.2)次,P<0.05].多元逐步逻辑回归分析发现,房颤持续时间(β=0.105,P<0.01)、左心房内径(β=0.196,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β=-20.549,P<0.01)、转复累积能量(β=0.004,P<0.05)是左心耳顿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房颤持续时间、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累积复律能量是房颤电转复后左心耳顿抑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共计54例临床资料,分别治疗后按照文中疗效标准进行指标统计,最后通过统计学方法比较组间差异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后,显效者16例(59.3%),有效者9例(33.3%),无效2例(7.4%),总有效率(包括显效者与有效者之和)为92.6%,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数据结果(8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发心律失常具有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氯吡格雷口服对ST段上抬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液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P一选择素(P—selectin)水平的影响。【方法】确诊急性sTEMI患者61例,分为常规治疗组(ROU组)31例和氯吡格雷治疗组(CLO组)30例。ROU组接受溶栓(尿激酶)、抗凝(低分子肝素钙)、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抗心肌重构(卡托普利)及保护心肌(倍他乐克)等药物常规治疗。CLO组除接受前述治疗外,入院时即开始接受氯吡格雷口服治疗(300mg负荷量,继以每日75mg)。比较两组间溶栓治疗后2h内ST段改变、入院后24h内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浓度变化及入院后48h内血液循环中siCAM-1和P-选择素浓度。【结果】溶栓后2h内ST段降低50%,ROU组为15例(48.4%),CLO组为18例(60.0%),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CK—MB浓度,在入院后即刻、入院后4h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入院后8h、入院后12h、入院后24hCLO组显著低于ROU组(P〈0.05,P〈0.01)。入院后48hICAM-1浓度及P-选择素浓度CLO组显著低于ROU组(P〈0.05,P〈0.01)。【结论】对于STEMI患者,在常规治疗外早期联用氯吡格雷治疗,可限制心肌梗死范围,并可降低血液中siCAM-1和P-选择素浓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经食道心脏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为判断标准,分析非瓣膜病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左房功能异常的关联性及其对左房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52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病因排除瓣膜性心脏病。依据TEE结果分为两组:左房功能异常组(栓塞高危组,n=17);其余患者为左房功能正常(对照组,n=35)。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经胸超声(TTE)结果和凝血指标,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栓塞高危患者的危险因素并按诊断试验评价方法计算真实性指标。结果:栓塞高危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既往栓塞史、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血浆D-二聚体水平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仅左室射血分数(P0.05)和血浆D-二聚体浓度(P0.01)是栓塞高危状态的相关因素。以300μg/L为阈值,D-二聚体诊断左心房功能异常的灵敏度为88%,特异度为83%,准确度为85%。结论:非瓣膜病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外周血液D-二聚体水平与左房功能异常(栓塞高危状态)有关联,它对左房功能异常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 ,40岁。因反复心悸 1年余入院。常规心电图检查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功能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每次发作均用异搏定 5mg缓慢静推 ,可迅速转为窦性心律。此次入院体检 :一般情况好 ,无阳性体征。心内电生理检查示房室结双径路 ,并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慢 -快型 )。方法 :采用下位法记录到 ,在无H波时用 15W放电 ,放电中出现间断 (有短时连续快速 )的交界性心律 ,但多次用S1S2 心室刺激能诱发 ,电能逐渐由15W增至 2 5W ,时间 10~ 12s ,观察 10min ,行S1S2 心房刺激 ,房室结传导跳跃现象消失 ,不能…  相似文献   
10.
患男性,78岁。因阵发性心悸8年,持续心悸6小时于98年5月26日9:15入院。无甲亢、高血压病史。曾于97年5月作EKG示窦律,PAVB。入院时心电图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内电生理检查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入院时体检:BP110/70mmHg(14.6/9.3kPa),唇无发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