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3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0年代腹腔镜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90年代应用于泌尿外科,但发展缓慢。我院从2001年8月开始经后腹腔途径行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共实施26例,效果非常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3.
肝纤维化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Fibrosis)是指肝脏纤维结缔组织的过度沉积,是纤维增生(Fibrogenesis,即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和纤维分解(Fibrolysis,即细胞外基质降解)不平衡的结果。是各种慢性肝病后产生的一种共同反应。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肝纤维化的研究有了许多突破。在这一病理过程中。细胞-细胞因子-基质之间相互作用,使肝脏细胞外基质代谢紊乱,在窦周间隙过度沉积,继之肝窦毛细血管纤维化。是肝纤维化形成的分子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ΰ��没����������¹۵�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肝包虫病又称肝棘球蚴病 ,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肝脏引起的疾病。该病在我国有两种 ,即细粒棘球蚴引起的囊型包虫病和由多房棘球蚴引起的泡型包虫病。近年来随着频繁的人口流动及动物保护等因素的影响 ,包虫病的分布更加广泛 ,国内就有 2 2个省 (市 )有病例报告。由于此病在非牧区少见 ,医务人员对此病的了解和治疗经验有限 ,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 ,对包虫病的治疗应引起广泛的重视。1 肝包虫病外科治疗的历史和现状自 19世纪中叶以来 ,肝包虫内囊摘除术一直被公认为是治疗肝包虫病最理想的方法 ,目前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总体上…  相似文献   
5.
我院1998年8月~1999年2月对5例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急诊行经皮肝动脉栓塞(TAE)止血治疗.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例均为男性,年龄42~75岁,平均55岁。全部病例均行急诊B超检查示肝内占位性病变。腹腔穿刺均抽出不凝固血液.AFP阳性4例.AFP阴性1例。方法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途径插管,会明部常规消毒销无菌巾,l%普鲁卡因局麻,有腹股沟韧带下Icm~Zcm股动脉搏动点最强处进行穿刺.然后按照Selainger法经穿刺插管,在X线电视监护下,将导管送进腹腔动脉内造影,确定出血都位和范围,选择栓塞部位,再将导管超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MP-3与TIMP-1在形成肝细粒棘球蚴周围纤维囊壁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与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在30例肝细粒棘球蚴周围纤维囊壁的表达.结果:MMP-3、TIMP-1在肝细粒棘球蚴周围纤维囊壁中呈现特异性分层表达,MMP-3、TIMP-1的阳性细胞在外囊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0%(3/30)、13.3%(4/30).靠近肝实质侧的外膜中MMP-3、TIMP-1的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80%(24/30)、90%(27/30).在两层中表达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肝细粒棘球蚴外膜及周围肝组织中MMP-3、TIMP-1的表达两者呈负相关(P<0.01).结论:肝包虫周围纤维性囊壁可分为内层和外层,且各自形成机制不同;MMP-3、TIMP-1与肝实质侧纤维囊壁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动物模型肝包虫囊壁情况,研究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小鼠肝细粒棘球蚴外囊壁中的分布特征及表达相关因素,并探讨其意义.方法:肝包虫动物模型的制作、HE染色观察、免疫组化观察53例小鼠肝细粒棘球蚴外囊壁中OPN及巨噬细胞的表达与分布.结果:HE染色外囊的着色明显较周围巨噬细胞带深,不存在渐变的过程;83%肝细粒棘球蚴外囊壁中有不同程度OPN表达,且集中分布于肝包虫纤维囊壁(外囊),与外侧巨噬细胞带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动物模型上证明了外囊与肝实质间存在可分离间隙,OPN主要分布在肝细粒棘球蚴外囊,并在其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液基细胞学(TCT)检测结合阴道镜下定位活检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妇科门诊HR-HPV、TCT检测患者1436例,对HR-HPV阳性、TCT≥ASCUS及临床高度怀疑宫颈病变患者共856例在阴道镜检查时行肉眼醋酸(VIA)及卢戈氏碘液(VILI)检查,并行定位活检。结果病理结果证实CINⅡ-619例,CINⅡ+237例,人群HR-HPV总检出率为71.4%,TCT阳性率82.5%,VIA阳性率63.0%,VILI阳性率53.4%。各种筛查方法阳性率在CINⅡ-、CINⅡ+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HR-HPV对宫颈高度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正确诊断指数和Kappa值分别为89.03%、34.89%、1.37、0.2392和0.1605。TCT以上各指标为92.83%、21.49%、1.18、0.1432和0.0889。VIA以上各指标为86.08%、45.88%、1.59、0.3196和0.2294。VILI以上各指标为86.92%、59.45%、2.14、0.4637和0.3605。结论 TCT检查是一种准确、简便的宫颈病变的细胞学检测方法,结合HR-HPV检测,是宫颈癌前病变的最佳筛查方案;但也有假阴性,必要时要结合VIA、VILI阴道镜下定位活检明确,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对囊型肝包虫活性特征影像学表现判断的价值。方法:40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共42个肝细粒棘球蚴包虫囊的影像学及术后记录囊内容物性状(液性,胶胨性,实变钙化)及内囊内原头节活性及内囊HE染色切片的镜下结构。结果:不同类型的包虫囊内其CT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变钙化组未见活性原头蚴的存在;CT显示囊内容物液态时囊内原头节活力明显高于胶冻性组(P<0.05),包虫母囊内原头蚴的活性随CT值的增大而减小;包虫内囊组织结构损害随内囊的剥离,塌陷而加重。结论:CT在包虫囊的活性程度的判断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TRPM7)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检测 TRPM7在49例胆管癌、7例胆管良性病变组织和36例癌旁正常胆管组织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胆管癌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胆管癌组织中 TRPM7表达阳性率为77.6%(38/49),高于其在胆管良性病变组织的表达阳性率(0,0/7)及癌旁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2.8%,1/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TRPM7蛋白的表达与胆管癌的 TNM 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脏器转移相关(P <0.05),但与患者的年龄、性别、部位、肿瘤分化程度及肝炎无相关性(P >0.05)。Kaplan-Meier 生存分析发现 TRPM7阳性表达患者的生存期低于 TRPM7阴性表达患者(P <0.05)。Cox 多因素分析显示,TRPM7的表达水平与生存预后显著相关(P <0.05),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RPM7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影响胆管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