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应用DHS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区骨折45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对老年性股骨粗隆区骨折应用DHS固定的临床疗效、手术要点及注意事项.方法 笔者自1999年~2006年用DHS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区骨折45例,术前充分准备及治疗合并病,小切口DHS置入,术后辅以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本组病例除2例由于内固定位置不良,过早负重,1例由于粗隆上端粉碎性骨折导致头颈切割并发髋内翻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 年龄不是禁忌症,只要针对性地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工作,疗效是肯定的,有利于患者康复及家人的护理.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在全球大规模流行,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迫切需要有效的抗新冠肺炎(COVID-19)药物.疫苗、抗体和小分子药物成为战胜疫情的关键.口服小分子药物具有成本低、易生产、方便运输等优点,已成为开发抗COVID-19特效药的焦点.近日,有两款口服小分子药物成功获批...  相似文献   
3.
266例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癌变的相关因素,对大肠腺瘤的癌变风险进行分层,以决定随访方案,提高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266例大肠息肉的内镜下表现,临床病理特点及癌变的相关因素,对部分患者进行了内镜下治疗及随访。结果266例大肠息肉中,腺瘤性息肉164例,其中高危性腺瘤112例,癌变8例,低危性腺瘤52例,无癌变病例,高危性腺瘤的癌变率高于低危性腺瘤(P〈0.05)。有蒂腺瘤、亚蒂腺瘤及无蒂腺瘤的癌变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性息肉38例、炎性息肉64例,均未发现癌变病例。结论高危性腺瘤的癌变率较高,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内镜下治疗及随访,低危性的癌变率较低,可根据肠镜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随访,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可不常规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期积极补液大量补液对急性中重度胰腺炎的体液复苏情况。方法将最终入院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予以积极大量补液,而对照组予以一般补液,两组其余治疗保持一致,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12 h、24 h、36 h、72 h后体液复苏的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治疗期间出现病情进展、住院周期、住院费用的情况。结果实验组在治疗12 h、24 h、36 h、72 h后体液复苏成功率分别为26.7%、60%、76.7%、93.3%,而对照组的复苏成功率分别为16.7%,30.0%,46.7%,66.7%,治疗期间,实验组出现3例病情进展(10%),而对照组有7例病情进展(23.3%),P=0.166。实验组住院周期为(9.97±1.956) d,而对照组为(12.97±2.930) d,P0.001。实验组住院花费7286.33±2097.35元,较对照组10867.55±4857.50元明显降低(P0.001)。结论早期积极大量补液可使急性中重度胰腺炎快速达到体液复苏,减少病情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可降低住院周期,减轻病人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肌层的间叶性肿瘤。GIST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极低,约为(1~2)/10万人,占胃肠道肿瘤的1%~4%。过去对GIST的组织发生、生物学行为以及肿瘤的恶性程度的认识都不十分明确,这就给诊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甚至误诊。近年来,GIST成为消化道临床病理学的研究热点。现将我科曾收治的1例GIST作一小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蛋白和蛋白磷酸酶2A的癌性抑制因子(CIP2A)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2015年6月-2016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39例胃癌组织标本以及50例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组织中MACC1、CIP2A蛋白进行测定,并分析其与胃癌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 胃癌组织中MACC1蛋白、CIP2A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49%、71.79%,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18.00%、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476、22.068,均P<0.01)。MACC1蛋白、CIP2A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强度明显强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253、-5.303,P<0.05)。Ⅲ+Ⅳ期、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中MACC1蛋白、CIP2A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Ⅰ+Ⅱ期、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大小、病理类型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中MACC1蛋白、CIP2A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MACC1蛋白与CIP2A蛋白的Pearson列联系数为0.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ACC1、CIP2A蛋白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水平,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联合检测可作为早期评估胃癌病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路亮  张立翱  郑可佳  姚矾 《安徽医学》2010,31(2):147-149
目的总结探讨细菌性肝脓肿(PLA)的病因、临床表现、病原菌及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PLA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抗生素组、经皮穿刺引流组、外科治疗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肝脓肿多见于青年和中年人,肝右叶多见,其症状以发热伴右上腹痛最多见,细菌来源最常见为隐源性(53.25%),其次为胆源性(27.27%)和肺源性(7.79%),最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6.13%),肺炎克雷伯杆菌(9.68%),普通变形杆菌(6.45%),大肠杆菌(3.23%),经皮穿刺引流组的疗效与外科治疗组相似,并发症较少。结论PLA的症状以发热伴右上腹痛最多见,隐源性感染最多见,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安全有效,可作为直径5~10 cm肝脓肿首选的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D-二聚体联合腹部CT在缺血性结肠炎(I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16例疑似IC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结肠镜联合腹部CT血管成像检查为诊断标准,将其分为IC组(n=76)与非IC组(n=40).早期完成腹部CT平扫检查,并通过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及腹部CT结果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单项指标和二者联合早期诊断I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IC组中,D-二聚体水平为1.52(0.52,1.21)μg/mL,68例(89.47%)患者腹部CT异常,均高于非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二者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最高(0.936),腹部CT次之(0.872),D-二聚体最低(0.813).腹部CT、D-二聚体及二者联合诊断IC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00%、89.47%,57.89%、95.00%和97.37%和82.50%.结论 D-二聚体联合腹部CT在IC的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血清总胆汁酸(TBA)在肝细胞内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初级胆汁酸,并经胆汁分泌入肠道,再经肠肝循环重复被肝脏利用,因此TBA水平反应了肝脏的合成、分泌及代谢功能。近年来,胆汁酸的反流与胃癌的关系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在胃病变患者的胃液中胆汁酸含量升高,本研究将进一步探讨TBA与胃癌发生的关系。细胞外基质由胶原蛋白、糖蛋白及蛋白多糖等成分组成,包括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ⅢP)、1V型胶原(Ⅳ-C)、层黏连蛋白(LN)。近年来研究表明,肿瘤的生长、转移与细胞外基质密切相关^[1]。本试验通过检测胃癌、胃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血清TBA和血清及胃液中肝纤维化四项指标水平,探讨这些指标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