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中医古籍中治疗痹证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医e百文献数据库,对治疗痹证的方剂进行整理,运用R语言统计软件对药物的四气五味、分类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检索治疗痹证的方剂434首,参与组方的中药为233种,出现的药物总频次4372次。治疗痹证的中药中核心药物有15味,分别为防风、当归、牛膝、附子、甘草、川芎、羌活、独活、茯苓、麻黄、细辛、白术、桂心、萆薢。治疗痹证的药物以祛风湿药和解表药为最多,在药性方面以五味中的辛、苦、咸为主,四气中以温、寒、平最多,而在归经中,又以归肝、脾、肺、肾经为主。对药物频次排名前30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药性及归经为5类;因子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潜在的药物组合5个、药对20个。结论:治疗痹证以祛风除湿散寒为主,防风、当归等解表及活血化瘀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药物的性味以辛、苦、温为主,归经多归肝脾肾经。通过数据挖掘可以总结古代中医治疗痹证的规律,获得治疗痹证的基础方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目前,临床上的治疗药物包括传统合成改善病情抗风湿药、非甾体抗炎药、激素、小分子靶向药、生物制剂等,这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缓解大部分RA患者临床症状,但仍存在很多局限性,如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药效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对药物治疗靶点、开发低毒性药物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RA的精准预防、诊断及治疗。亟需高效、低毒的治疗手段延缓其临床进展。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替代疗法广泛运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中医疗法(包括中药单体、经典复方以及非药物疗法)在RA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该文结合近年文献,对中医疗法治疗RA的临床及机制进行综述,为中医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提供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通过RA真实世界的大规模研究旨在比较中国RA血清阳性和血清阴性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纳入2015年9月至2020年1月于全国10家医院就诊的符合1987年ACR分类标准或2010年ACR/ELUAR RA分类标准的RA患者。根据血清学状态,将患者分为4个亚组[RF(-)抗CCP抗体(-)、RF(+)抗C...  相似文献   
4.
对近十年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关文章复习分析,发现包含针刺、灸法、刺络拔罐、穴位贴敷、蜂针等方法的中医外治法对该病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和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青风藤的化学成分-疾病靶点-代谢信号通路网络,从而分析青风藤干预强直性脊柱炎(AS)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并运用TCMSP数据库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青风藤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利用DrugBank、GeneCards、TTD等数据库获取与...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多中心大样本资料,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病情稳定后复发的情况,探究影响SLE患者病情复发的因素,构建预测模型,为SLE的防治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2020至2023年,从全国21家医院收集SLE患者1 209例,建立SLE列队研究人群。选择其中48例复发患者作为病例组,根据其年龄、性别分布情况,以1:2的比例从队列中选取96例未复发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复发的相关因素,通过Logistic分析及列线图构建复发预测模型,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图及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及适用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SLE病情活动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优势比(odds ratio,OR)=2.40]、肾脏损伤(OR=2.39)、抗U1核糖核蛋白(U1 ribonucleoprotein,...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