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联用的治疗效果。方法 维持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联合治疗和常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联合治疗尿毒症优于血液透析。结论 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联合治疗尿毒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两种镇静镇痛方案(咪达唑仑、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辅助治疗重症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 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诊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90例,均行机械通气治疗,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95例患儿应 用咪达唑仑镇静镇痛为M 组,95例患儿应用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镇静镇痛为M+F组,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结果 镇静后,两组患儿镇静程度(Ramsay)评分均在合理的镇静范围。M+F组患儿镇静后2、4、6、8、10、12小时 Ramsay评分更接近理想的镇静终点,与M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患儿PAED 评分均显著降 低。随着镇静时间的延长,麻醉苏醒期躁动量化评分表(PAED)评分降低幅度越明显。M+F组患儿镇静后2、4、6、 8、10、12小时PAED评分明显低于M 组(P <0.01)。M+F组患儿自主呼吸时间、睁眼时间、准确完成指令时间、拔 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早于M 组(P <0.01)。M+F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ICU 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 显少于M 组(P <0.01)。结论 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镇静镇痛可明显缓解患儿的疼痛,发挥良好的镇静作用,减轻 躁动,还能缩短苏醒时间和治疗时间,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难治性癫(癎)(RE)患儿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提取难治性癫(癎)患儿(n=30)、非难治性癫(癎)患儿(n=30)和正常健康儿童(n=30)外周血标本,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比较MDR1 mRNA在各组的表达.同时观察MDR1 mRNA水平与癫(癎)发作频率和应用抗癫(癎)药物(AEDs)的种类与数量关系.结果 MDR1 mRNA在难治性癫(癎)组表达明显高于非难治性癫(癎)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1);在发作次数频繁患儿明显高于发作次数较少患儿(P<0.01);在使用4种AEDs患儿明显高于使用2种及3种AEDs息儿(P<0.05).结论 血中高表达的MDR1参与了难治性癫(癎)的耐药机制,可作为判断难治性癫(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辅助治疗对重症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炎性因子及生物化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省唐山市妇幼保健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行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30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72例患儿应用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镇静、镇痛(观察组),58例患儿应用咪达唑仑镇静、镇痛(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镇静前和停药时炎性因子(IL-6、7干扰素、超敏C反应蛋白、TNF-α)及生物化学指标(白蛋白、ALT、AST、碱性磷酸酶、γ-GT、空腹血糖),分析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情况。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结果两组患儿停药时IL-6、γ干扰素、超敏C反应蛋白、TNF-γ均较镇静前降低(均P〈0.05)。观察组患儿停药时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停药时白蛋白、ALT、AST、碱性磷酸酶、γ-GT与镇静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停药时患儿空腹血糖为(5.17±0.28)mmol/L,镇静前为(10.31±1.39)mmol/L,两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37,P=0.000);观察组患儿停药时空腹血糖低于对照组的(5.85±0.34)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72,P=0.000)。观察组患儿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5.3%比32.8%,x^2=4.707,P=0.030)。结论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辅助治疗有助于改善重症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血糖状态,稳定生物化学指标,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陈冬梅  田庆玲  张双  张润春 《广东医学》2016,(13):2031-2033
目的:探讨土茯苓苦参汤外洗联合针灸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选取小儿手足口病患儿1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94例实施土茯苓苦参汤外洗治疗,观察组患儿94例实施土茯苓苦参汤外洗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儿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体温复常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疱疹愈合时间、精神状况改善时间、自我行为控制时间、情绪波动消失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土茯苓苦参汤外洗联合针灸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患儿细胞炎症因子、免疫水平及脑脊液中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2例BICE患儿为观察组,并将观察组患儿按照发生惊厥次数分为A、B组,A组18例患儿为惊厥发生2次,B组24例为惊厥发生≥2次,同期选取42例轻度胃肠炎但不伴有惊厥发作患儿为对照组。观察各组患儿细胞炎症因子、免疫水平及脑脊液中MBP、NSE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NF-γ)、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高于对照组,CD3~+、CD4~+及CD4~+/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B组患儿TNF-α、IL-6、INF-γ水平高于观察A组,CD3~+、CD4~+及CD4~+/CD8~+水平低于观察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B组患儿脑脊液S-100β蛋白(S-100β)、NSE水平高于观察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BICE患儿发生惊厥过程中,观察其细胞炎症因子、免疫水平及脑脊液中MBP、NSE水平的变化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可了解患儿的身体状况,有利于筛查高风险患儿和制定相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Wilms瘤患儿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列线图.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86例Wilms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预后资料.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儿总体生存期的因素,通过所得因素用R3.5.1软件的rms安装包绘制出列线图,用Bootstrap自抽样法进行内部验证,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评估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左乙拉西坦联合地西泮对热性惊厥反复发作儿童损伤因子、炎性因子和免疫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唐山市妇幼保健院2016年6月-2018年4月收治的热性惊厥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患儿口服复方地西泮片,40~200 μg/kg,3次/d,共7 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左乙拉西坦片,20 mg/kg,2次/d,热退24 h后开始减量,以每2天减半量至第减药期第7天停药。两组患儿出院后,均随访48周,每3个月随访1次。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脑损伤因子、炎性因子、免疫因子水平,同时观察患儿发热、热性惊厥复发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核因子κB(NF-κB)和S100β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NSE、NF-κB和S100β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NF-α、IL-1β和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gA、IgG、IgM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和随访期间,观察组患儿发热、热性惊厥复发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左乙拉西坦联合地西泮治疗小儿热性惊厥可减少脑组织损伤,抑制炎性免疫反应,预防热性惊厥反复发作,安全可靠,值得应用于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学龄儿童病灶性Lennox-Gastaut综合征(LGS)的临床特征及脑电图特征,为LGS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08—2015-05在我院诊治的LGS学龄儿童32例为LGS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检查的32例非癫痫正常儿童32例为对照组,记录与调查所有儿童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特征、脑电图特征、智力发育与随访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起病年龄(5.21±2.91)岁;其中8例出生时有异常,8例有惊厥史,9例有癫痫史,6例有智能发育迟滞家族史;强直发作24例,不典型失神11例,肌阵挛发作10例,痉挛发作7例,全面强直-阵挛性癫痫发作21例,失张力发作9例。对照组脑电图均正常,LGS组脑电图背景节律Ⅰ级12例,Ⅱ级16例,Ⅲ级4例;30例清醒或睡眠期可见到12次/s左右的快活动,20例存在一侧性放电波。LGS组智力评分为(61.14±11.84)分,智力障碍发生率为34.4%;对照组智力评分为(34.22±9.93)分,智力障碍发生率为3.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LGS组的癫痫无发作率为81.3%,6个月无发作率68.8%,1a无发作率为50.0%。结论学龄儿童病灶性LGS的癫痫发作类型多样,脑电图多显示背景ɑ节律异常和棘慢复合波,智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药物联合治疗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