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一期经单一后入路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42例脊柱结核患者,记录后凸角、神经功能及融合率,监测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结果手术时间为75~140 min,术中出血量为500~1 000 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7~41个月。后凸角度矫正率术后为85.5%,末次随访时为79.8%。21例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情况:2例A级恢复至B级1例、D级1例;5例B级恢复至C级2例、D级1例,2例未恢复;6例C级恢复至D级4例、E级1例,1例未恢复;8例D级恢复至E级6例,2例未恢复。术后3个月ESR为5.0~14.0 mm/1 h、CRP为4.0~9.0 mg/L。随访1年后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一期经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能有效矫正后凸畸形,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与传统后路手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4年12月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极外侧入路椎间植骨椎体钉固定组(XLIF组)30例,其中T_(12)L_12例、L_(1,2)6例、L_(2,3)10例、L_(3,4)12例;后入路椎间植骨椎弓根钉固定组(传统后路组)30例,其中T_(12)L_11例、L_(1,2)6例、L_(2,3)8例、L_(3,4)15例。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住院时间,比较手术前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29分法),并根据影像资料,观察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分析椎间融合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9个月。XLIF组术后股神经损伤2例,术后3个月内恢复;传统后路组切口浅表感染1例,予抗感染治疗后治愈。术中、术后均未出现脑脊液漏、马尾损伤以及下肢神经根功能恶化现象。XLIF组手术时间(65.6±20.5)min,术中出血量(48.8±15.3)ml,术后引流量0 ml;传统后路组手术时间(135.2±33.9)min,术中出血量(260.3±125.7)ml,术后引流量(207.1±50.2)ml;XLIF手术时间短于传统后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也较传统后路组少(P0.05)。两组随访时的JOA、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术后1、6、24个月VAS、JOA评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12个月随访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XLIF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融合率高的优点,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医学领域致死率、致残率最高的创伤之一,可直接引起神经轴突中断、神经元坏死、脊髓结构严重破坏导致严重功能缺陷。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激活、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AS)增殖和胶质瘢痕的形成等[1]是阻碍损伤脊髓轴突有效再生和生长的主要因素。国内外学者先后利用药物治疗、体外诱导及基因技术等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比较经肩胛下胸腔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上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4年2月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43例上胸椎结核患者,其中采用肩胛下胸腔入路21例、后外侧入路2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治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Cobb角的矫正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节段、术前红细胞沉降率、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Cobb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肩胛下胸腔组手术时间(196±10)min,后外侧组(142±1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治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肩胛下胸腔组与后外侧组分别随访(28.0±14.7)个月和(27.3±15.5)个月。肩胛下胸腔组Cobb角由术前36.5°±4.8°矫正至24.8°±5.6°,矫正率30.9%;后外侧组Cobb角由术前34.5°±5.2°矫正至10.2°±2.6°,矫正率68.5%;后外侧组矫正率优于肩胛下胸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肩胛下胸腔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上胸椎脊柱结核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后外侧入路在手术创伤、手术时间及后凸畸形矫正能力方面优于肩胛下胸腔入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柱去松质骨化截骨术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并脊柱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脊柱去松质骨化截骨术治疗28例强直性脊柱炎并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身高、颌眉角、矢状面失平衡距离和截骨部位后凸角,以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28~226 min,术中出血量960~4 580 ml。9例术中出现硬脊膜破裂,经严密缝合裂口并放置引流愈合;3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经积极抗感染治疗痊愈;4例发生应激性溃疡,经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症状消失。患者身高由术前110.6~135.4(122.6±11.2)cm矫正到术后150.6~175.8(160.8±9.66)cm,颌眉角由术前62°~112°(66°±26.3°)矫正到术后5.2°~21.4°(12.3°±6.2°),矢状面失平衡距离由术前12~28(16.6±4.6)cm矫正到术后4.5~13.8(8.6±3.2)cm,Cobb角由术前40°~145°(86.2°±20.3°)后凸矫正到术后-19.2°~21.4°(-2.6°±16.1°)前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4(2.6±0.5)年。末次随访时,患者后凸畸形均明显改善。结论脊柱去松质骨化截骨术可以有效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并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外观和生活质量均可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15例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otalenblocspondylectomy,TES)治疗原发性胸腰椎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采用TES治疗原发性胸腰椎肿瘤15例。其中行单一后路全脊椎切除12例:T11浆细胞性骨髓瘤、L1骨肉瘤、L1浆细胞性骨髓瘤、L3组织细胞肉瘤各2例,L2骨巨细胞瘤、L2单发浆细胞瘤、L2软骨肉瘤和T7骨肉瘤各1例;行后前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3例:L4骨巨细胞瘤并椎旁巨大肿块2例、L4纤维肉瘤1例。15例Tomita分期为Ⅲ-Ⅵ期,均有TES手术适应证。肿瘤切除后均一期脊柱重建。对所有病例进行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测评,监测术后生存情况、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15例肿瘤均完整切除,平均手术时间36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500ml。本组15例术后均获12~60个月的随访,平均29个月。除1例复发外,其他14例均未发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且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复发的1例于术后1年死亡,其余14例均无瘤生存,总生存率为93.33%。神经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3.81±0.98)分改善至术后(4.89±0.19)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19,P<0.05)。1例L1浆细胞性骨髓瘤者术中出现淋巴管瘘,此患者术后1年出现断棒,导致脊柱不稳。所有病例未出现脑脊液瘘及切口感染。结论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原发性胸腰椎肿瘤,行TES术方法可靠、疗效满意、复发率低,但仍须进一步随访,提高手术技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