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7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先天性结核( Congenital tuberculosis ) ,亦称宫内感染性结核,指母亲在妊娠期患有结核病,结核分枝杆菌经胎盘通过脐带垂直传播,使胎儿在宫内感染结核,多发生在肝脏,亦可由在分娩过程中吸入或吞入被结核分枝杆菌污染的羊水或产道分泌物引起[1]. 近年来,结核病发病率呈增加趋势,而先天性结核病较为罕见,预后较差,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临床表现亦缺乏特异性,可突然、迅猛出现,亦可隐匿、迁延发病,一般多于出生后几天或几周内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 怀疑患儿先天性结核,应及时评估患儿母亲疾病情况,尽可能完善其母亲亚临床结核检测. 因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早期诊断困难,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极高. 2016 年10 月5日,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收治一例先天性肺结核患儿,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们应用血塞通治疗脑梗死30例,并与丹参注射液比较治疗,现将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三七总皂甙对抗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进一步观察三七总皂甙抗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 用牛血清白蛋白等复合因素致大鼠肝纤维化,同时给予三七总皂甙60mg/kg和30mg/kg皮下注射治疗,共6周。分离血清,检测肝功能;分离肝组织,作病理学纤维化程度分级和免疫组化观察Ⅰ、Ⅲ型胶原及TGF—B,的合成表达。结果 三七总皂甙能降低血清转氨酶,增加肝脏白蛋白的合成,减轻肝纤维化程度,抑制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Ⅰ、Ⅲ型胶原及TGF—β1的合成表达。结论三七总皂甙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对急性心肌梗塞加重的病人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和研究,我院自1989年至1999年10年间收治了资料较完整的596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中有63例(10.6%)在急性期2周内发生第2次发作的病例,兹对其临床特点及心电图动态变化及其愈后等方面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 资料和方法 596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临床特点及心电图,生化检查,均符合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标准,一般住院4~6周左右,患者住院一律用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72h,若病情不稳定监护的时间可适当延长,每1~2日做心电图1次。  相似文献   
5.
脂肪肝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目的 建立脂肪肝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1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组,模型组喂养高脂饮食,正常组喂养普通饮食,两组脂肪分别占摄入能量的45%和19%,共饲养8周。胰岛素敏感性用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技术稳态时的葡萄糖输注率(GIR)来评价,生物化学法测定氨基转移酶、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放射免疫法测定胰岛素,并用光镜和电镜进行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检查。结果 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均呈现弥漫性脂肪变性、肝小叶内炎症及线粒体异常,而正常组肝脏无异常。且模型组的氨基转移酶、TG、FFA和肝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组,血清胰岛素升高,GIR明显低于正常组,肝脏MDA升高、SOD降低。结论 通过8周高脂饮食成功地建立脂肪肝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为脂肪肝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6.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61岁,因子激综合征心动过速反复发作9年,多次住院治疗,于1999年3月18日症状加重第4次入我厂职工医院。入院时查体:T36℃、P170/min、BP:216/1401nimHg、R:28/min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平卧位,周身多汗,急性病容,无颈静脉怒张,颈动脉搏动加速,心律整齐,心率170/min,心脏听诊无杂音,腹软,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浮肿。心电图:予激综合征(B型),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  相似文献   
7.
张桂灵 《肝博士》2005,(2):38-39
乙肝在我国发病率高,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预防乙肝就具有特别的意义。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好的措施。接种乙肝疫苗目的就是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即抗—HBs,从而保护机体在接触乙肝病毒时候免于发病。但是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按照规定程序打完三针疫苗,过段日子一查,没有抗体产生!很多人看了这个结果,心里惴惴不安。  相似文献   
8.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物治疗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桂灵  石小枫  刘杞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3):2519-2521
非酒精性脂肪肝指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与酒精性脂肪肝相似,但无饮酒史的一种获得性代谢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作为肝硬化和终末期肝病病因之一日益受到重视 ,但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 ,至今也尚无完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措施[1]。关于其发病机制Day[2]等提出的二次打击学说影响较大 :第一次打击为各种原因导致肝脏脂肪沉积,尤其是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 ,肝脏脂肪动态平衡被破坏 ,游离脂肪酸被不断运送到肝脏内 ,而肝脏对脂肪酸 β-氧化能力下降 ,胰岛素抵抗和脂肪代谢失衡是脂肪肝形成主要启动因素 ,胰岛素抵抗导致脂蛋白脂肪酶基因过度表达 ,在肝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真菌深黄被孢霉(Mortierella isabellina)脂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喂饲大鼠复制脂肪肝模型,同时灌服该药物.观察血脂、血生化、肝脂质及肝组织氧化反应变化.结果:治疗组较模型组血脂、肝脂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升高;转氨酶、丙二醛(MDA)明显下降.结论:真菌深黄被孢霉脂质提取物能够预防高血脂,预防脂肪在肝脏沉积,且减低肝脏氧化应激反应,降低转氨酶,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