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6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心室扑动是心脏停搏前的致命性心律失常,治疗不当,将会发展至室颤甚至心脏骤停。原发性LQ-T综合征伴室扑易致猝死。其治疗最有效的手段是直流或交流电击转律,但在无电击转律的条件下,可选用药物转律,目前多主张用利多卡因静脉或心室腔内注射。本例患者系应用利多卡因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48例老年AMI(A组)的梗死部位、有无2次梗死、临床表现、并发症及病死率与67例非老年AMI(B组)做对照分析。结果无痛性心肌梗死:A组发生22例(46%),B组发生13例(20%);肺部感染:A组发生18例(38%),B组发生11例(16%);心功能Killip分级Ⅲ~Ⅳ级:A组20例(42%),B组15例(22%);室性心律失常:短阵室速A组发生22例(46%),B组发生9例(13%);室速+室颤:A组发生11例(23%),B组发生6例(9%);多部位梗死:A组发生16例(33%),B组发生11例(16%);2次梗死:A组发生13例(27%),B组发生6例(9%);住院病死率:A组死亡11例(23%),B组死亡6例(9%)。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AMI后病情较重,预后较差,应重视其预防、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VCF)置入术对预防肺栓塞(PE)的意义及并发症的预防与控制。方法:术前经彩色超声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32例,经股静脉放置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术中常规行下腔静脉造影,确定下腔静脉和释放途径静脉无血栓形成,将滤器放置于平肾静脉开口之下的下腔静脉。结果:本组32例VCF均成功释放,无滤器放置术相关死亡发生。术后无动静脉瘘形成,无穿孔、脱落、移位。滤器释放不全1例,经3个月后复查完全打开;穿刺局部假性动脉瘤1例,加压包扎后血肿消失;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者1例,为滤器放置术后2个月,停用华法林,给予尿激酶溶栓、肝素钠抗凝治疗,继续口服华法林后血栓消失。随访时间为术后1~36个月。随访期间无PE发生,无严重出血性疾病发生,无滤器相关死亡。结论: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可以有效地预防PE。严格掌握VCF的指征,术前行彩超和术中下腔静脉造影,了解下腔静脉和滤器放置通路的情况;术中操作要点的实施,以及术后严格的抗凝治疗,是确保放置成功、有效预防PE、避免或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心肌再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急性心肌梗死 (AMI)存活率的提高 ,发生心肌再梗死者增加 ,再梗死后并发症多 ,成为影响 AMI住院病死率的重要因素 ,本文分析其临床特点并探讨改善预后的可能。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AMI诊断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心肌再梗死的诊断依据 [1 ] :1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2这次又发生心肌梗死的临床主要表现有 :心前区不适或胸痛 ,不明原因的心衰或心源性休克。 3异常 Q波的改变 :较前加深、变宽或新出现 ;或QRS波群由 QR、r S变为 QS型 ;或突然消失 ,出现 ST段改变。 4ST段改变 …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血压 ( HT)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 AMI)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 46例有 HT病史和 45例无高血压病史 ( NHT)的 A MI临床资料。结果 :HT组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恶化、心肌再梗死、住院死亡率均高于 NHT,有显著差异 ( P<0 .0 5 )。结论 :高血压是影响 AMI预后的一个高危因素 ,严重心脏并发症较多 ,近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9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新平  张敬明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2):1683-1683
2000年10月至2008年1月,我们对96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1979年WHO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128例AMI患者中,有溶栓适应证者96例患者为溶栓组。男69例,女27例,年龄39-72岁,平均60±10.1岁,合并高血压41例,合并糖尿病(2型)25例。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塞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塞(AMI)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48例糖尿病AMI(A组)的梗塞部位、有无二次梗塞、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死亡率与67例非糖尿病(B组)(AMI)做对照分析。结果:无痛性心肌梗塞:A组发生22例(45.83%),B组发生13例(19.4%);肺部感染:A组发生18例(37.5%),B组发生11例(16.42%);心功能Killip分级Ⅲ-Ⅳ级:A组20例(41.67%),B组15例(22.39%);室性心律失常:短阵室速A组发生22例(45.83%),B组发生9例(13.43%);室速+室颤A组发生11例(22.92%),B组发生6例(8.96%);多部位梗塞:A组发生16例(33.33%),B组发生11例(16.42%);二次梗塞:A组发生13例(27.08%),B组发生6例(8.96%);住院死亡率:A组死亡1例(22.92%),B组死亡6例(8.96%);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糖尿病患者AMI后病情较重者,预后较差,应重视其预防,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8.
为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将128例AMI患者中96例进行溶栓治疗,32例未溶栓治疗。分为再通组、未通组、未溶栓组,比较组间临床预后的差异。结果,再通组临床预后明显好于未通组,而未通组与未溶栓组比较,临床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治疗是AMI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TMC)的近期疗效。方法:对比分析8例中、重度风湿性二尖瓣狭窄(MS)PTMC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结果:PTMC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舒张期杂音明显减弱或消失,右房内径由术前(48.9±5.7)mm缩小至术后的(38.5±9.6)mm(P〈0.05),二尖瓣口面积由术前的(0.93±0.03)cm2增加至术后的(1.92±0.03)cm2(P<0.01),左房平均压由术前的(19.8±6. 9)mmHg下降至(9.4±2.1)mmHg(P<0.01),左空射血分数由术前的(0.53±0.01)提高至术后的(0.64±0.01)(P<0.05)。结论: PTMC近期疗效明显且安全、可靠、恢复快,是行之有效的治疗MS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触电引起的心律失常27例临床抢救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触电后引起的心律失常的正确分析及处理,是触电患者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作者分析了抢救成功的27例触电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