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6篇
  2019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是儿科较常见的疾病,也是在治疗上较棘手的疾病之一,其发病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我科自2000年2月~2002年12月应用左旋咪唑及卡提素防治RRI,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 1观察对象:根据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 ,选择门诊就诊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3~14岁之间,平均年龄6 3岁,除外结核及其合并症。随机分为左旋咪唑、卡提素治疗组19例,对照组11例。1 2治疗方法:治疗组用卡提素注射液1ml(0 5mg)肌注,2次/周,30支为一疗程(0.5mg/支,陕西省生物制品…  相似文献   
2.
小儿急性有机磷中毒抢救体会(附3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有机磷中毒发生迅猛,儿童急性中毒成为城乡常见的急症之一。我院儿科自1993年1月~2003年10月共收治急性有机磷中毒35例,现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王海军  左晓峰  张平如 《吉林医学》2011,32(25):5237-5238
目的:比较单用更昔洛韦与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小儿巨细胞病毒肺炎的效果。方法:将确诊为巨细胞病毒肺炎的158例患儿随机分成A、B两组:A组(78例)更昔洛韦5 mg/(kg.次),每12小时静脉滴注1次,治疗14 d后改为1次/d,维持7 d;B组80例,在A组基础上加用阿昔洛韦10 mg/(kg.次),每8小时静脉滴注1次,持续14 d。结果:A组有效率为83.3%,不良反应率为16.7%;B组有效率为93.8%、不良反应率为20.0%,两组之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小儿巨细胞病毒肺炎的效果更好,且不良反应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可引起多器官功能损害及电解质紊乱,尤以低钠血症多见,本院自1995年2月~2000年4月共收治HIE 200例,其中150例HIE并发低钠血症,现分析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50例患儿中,男80例,女70例.年龄:出生后半小时~72小时.体重:2.0 kg≤2.5kg10例,2.5kg≤4.0kg115例,>4.0kg25例.孕周(W)28W<37W 6例,37W≤42W 126例,>42W 18例.1.2 诊断依据及分度:按1989年济南会议标准.临床分度:轻度:33例,中度:80例,重度:37例.全部病例均作头颅CT检查,提示脑实质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低密度影,其中30例伴有高密度影.对照组:92例均为本院产房正常出生的新生儿.l.3 临床表现:抑制症状86例,兴奋症状36例,先抑制后兴奋  相似文献   
5.
6.
张平如 《临床荟萃》1998,13(22):1020-1021
人体隐孢子虫感染、近年来已在不少地区发现,是婴幼儿重要的腹泻病原之一.亦是老年人难治性腹泻的病因.人多数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本院儿科1992年3月一1996年10月共收治腹泻患儿480例,其中确诊为隐孢子虫子感染10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硫酸特布他林注射液联合注射用炎琥宁治疗对支原体肺炎患儿的疗效及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涟水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96例支原体感染的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儿静脉滴注注射用炎琥宁,5~10 mg/kg的剂量加入10%葡萄糖溶液55~250 mL中,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硫酸特布他林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相关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炎性因子、G-CSF、MCP-1的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7.0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相关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干扰素-γ(IFN-γ)、C反应蛋白(CR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各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G-CSF和MCP-1水平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G-CSF和MCP-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硫酸特布他林注射液联合注射用炎琥宁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炎性因子以及血清G-CSF与MCP-1水平。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热性疾病。我院儿科自1999年3月~2002年12月经临床观察及检查,确诊为川崎病13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3例患儿中,男9例,女4例,男:女=2.25:1,其中,小于1岁者7例(53.8%),大于1岁小于3岁者4例(30.8%),大于3岁者2例(15.4%)。诊断标准:13例患儿均符合第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对25例MP感染性肺炎进行分析。结果 25例中婴幼儿MP肺炎并不少见,占32%,临床以咳嗽、发热为主要表现,肺部体征不明显,胸部X线以片、絮状阴影为主,占76%,15例有并发症,占60%,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有效。结论 小儿MP感染性肺炎在临床并不非少见,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 (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热性疾病 ,在基层医院能够早期明确诊断 ,是相对地比较少见的病例。我院儿科自 1997年 3月至 2 0 0 2年 12月共收治发热性疾病 35 0例 ,其中 ,经临床观察及检查 ,确认为川崎病的有 13例 ,占3 71%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3例患儿中 ,男 9例 ,女 4例 ,男∶女为 2 2 5∶1,其中 ,小于 1岁者 7例 ,大于 1岁小于 3岁者 4例 ,大于 3岁者 2例。1 2 诊断标准 :持续发热 13例KD患儿均符合第三届国际川崎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1998年 12月修订 )。1 3 临床表现 :持续发热 13例 ,一过性充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