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是中医学的特色,是中医学的传统。张仲景首创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的理论。在此理论指导下,创制出了一系列的名方,如“麻黄汤”、“桂枝汤”、“小柴胡汤”、“大承气汤”等,后世医家沿此理论继续发展,又研制出补肾阴的名方“六味地黄丸”、补肾阳的“右归丸”、补气的“四君子汤”、补血的“四物汤”。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贵刊1978年2期刊出“一种食管癌给药途径—食管注药管的临床应用”一文,感到有一点没说清楚。即用此法能否使药物在食管处存留?从文章上看,自注药管注入药物30毫升,1—1.5小时后放气拔管结束治疗。似乎药物可在食管存留1—1.5小时。笔者在1979年也做过同样试验。我吞服食管注药管。使气囊位于食管下段,打足气,同时从注  相似文献   
3.
三辨整合模式治疗癌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30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一直呈持续增长趋势,癌症的控制难度在加大。目前全国癌症死亡率已居各类死因的第一位,近20年来,我国癌症的死亡率上升29%,癌症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构成的24%,居死亡原因之首(健康报2006-8-8)。1癌症治疗的现状著名肿瘤病病因学家,中国工程院院  相似文献   
4.
延年益寿是人们多年来渴望实现的愿望,由于科学的发展对于衰老的机制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促进了抗衰老药物的研究。本文介绍一种新型的抗衰老饮料,重点观察其抗过氧化脂质,增加活力、耐力及耐缺氧,血中性激素及对空间分辨学习和记忆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等方面的作用,并与日前广泛应用的抗衰老药物还精煎、人参蜂王浆、西洋参蜂王浆等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正> 恶性肿瘤的治疗,尤其是实体瘤的治疗,迄今尚无特效疗法问世。除早期采用手术治疗外,大多趋向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年来,我们将手术、放疗、化疗,中草药等各种治疗措施,权衡利弊,综合考虑,灵活施用。在中草药的治疗中,尤其注重补“肾”治疗。从而使一些中晚期恶性肿瘤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由于我们地处食管癌高发区,故病例多为食管癌与贲门癌。兹将肤浅的体会介绍于下: 一、治疗方法 (一)西医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  相似文献   
6.
医案二则     
我院老中医贾作霖先生年逾花甲,行医四十余载,具有较丰富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兹据记录整理出医案二则,供同道参考。一、颅骨瘤李××,女,42岁,工人。1974年10月5日初诊。主诉:头部肿物数月,在邯郸市××  相似文献   
7.
张士舜老师根据40年治疗癌症的经验,提出辨证论治、辨病理论治、辨病位论治"三辨治癌"的治疗模式。文章从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中医思想,组方整体性与原则性、灵活性特点,分析还原与系统综合方法相结合复方研究理念,传统观念与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模式,对中医肿瘤转移辨治思路启示等几方面谈对"三辨治癌"的理解。分析"三辨治癌"思维模式对中医肿瘤研究的思路和方向,研究成果的性质和水平,以及对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先导作用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了张士舜主任医师治疗恶性肿瘤的四大法则,采用扶正固本、调节免疫;解毒抗癌、抑杀癌瘤;软坚散结、防控转移;化浊祛邪、促进代谢等治疗法则,用于临床,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9.
10.
现代医学认为:癌症的真正病因尚不明确,普遍认为癌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饮食因素的作用最为重要,以"高脂、高蛋白、高热量及缺乏纤维素摄入"的病因模式占主导地位,其他一些致癌因素如疾病因素、遗传因素、职业因素等相对作用较弱.癌症的转移途径有直接浸润、淋巴转移、血行转移、种植、神经鞘传播等.中医学并无癌症之名称,但作为临床大夫又不得回避之,那么,治疗遇到癌症应从哪些方面考虑入手呢?笔者认为,对癌症主要从热毒湿浊瘀虚、癌毒形成和抗癌力弱3方面来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