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老年阑尾炎患者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腹腔镜外科手术技巧的不断提高和经验的积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适应证逐步扩大.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是一种微创手术,它以安全、可靠、创伤小、疤痕小、痛苦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少和感染率低而受到患者的欢迎,并被越来越多的外科医师认可.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对64例老年阑尾炎患者行LA,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O2气腹对急性腹腔炎症患者术后免疫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4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试验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阑尾切除术。观察2组患者术前2h,术后第1、3、5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同组术前2h比较,对照组患者术后第3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2组患者术后第1天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水平均显著升高,术后第5天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术后第3、5天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术后第1、3、5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CO2气腹能够明显减轻急性阑尾炎患者手术创伤引起的炎症反应和代偿性抗炎反应,减轻术后免疫应激反应程度,有利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保护。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骶尾途径的直肠手术的临床应用。方法20例中下段直肠疾病中直肠癌9例、直肠腺瘤10例、直肠类癌1例,均行经骶尾途径局部切除术。结果 20例患者均成功经骶尾途径切除病灶,随访6个月~5年,未见肛门失禁病例。术后2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中1例局部引流后愈合;另1例形成直肠皮肤瘘,后行瘘道切除术痊愈。直肠癌复发1例,后行Mils手术。良性病变者未见复发。结论经骶尾途径的直肠手术具有途径直达、术野显露好、创伤小等优点,适用于可行局部切除治疗的中下段直肠病变。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系指原发于胃肠黏膜下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现结合我院19.90年~2006年间经病理证实的22例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大部分为低位直肠癌。我院从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应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联合内括约肌切除术(ISR)治疗2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周毅  张善忠  刘芩 《实用癌症杂志》2014,(10):1349-1350
<正>近10余年来我国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取得了飞速发展,我科从2008年3月开始,成功地开展了40例腹腔镜辅助直肠肿瘤切除术,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材料本组患者共4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1(27~74)岁。肿瘤距肛门缘2~12 cm,32例行腹腔镜直肠肿瘤前切除术(Dixon),8例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病理类  相似文献   
7.
张善忠  周毅  刘芩 《江西医药》2012,47(12):1064-1066
目的 探讨改良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自行改良的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80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经腹腔在腹腔镜下对斜疝患者荷包缝闭内环口旷置疝囊,对直疝疝囊予以剥离,在疝环口周围腹膜前充气切开并潜行游离腹膜,于腹膜前放置补片,覆盖疝环口.再用腹膜覆盖补片并缝闭腹膜切口.结果 80例手术均成功,每侧手术时间30-40min,出血量约5-10ml.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2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改良TAPP术安全、简单、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腹部损伤患者腹膜后血肿的诊断和治疗、手术指征和手术方式。方法:对41例腹膜后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手术32例(13.4%),未手术9例(3.8%)。32例腹膜后血肿手术患者死亡2例(6.3%),其余均痊愈。9例未手术的均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稳定型腹膜后血肿多见于腹膜后挫伤,可密切观察。扩张型、搏动型腹膜后血肿多见于血管损伤,进展快、范围大,多发性腹膜后血肿应及时切开血肿进行探查、止血。  相似文献   
10.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MSI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散发性胃癌中hMLH1基因启动子区5′端CpG岛甲基化、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发生的情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硝酸银染法检测(BAT25、BAT26、BAT40、D2S123、D5S346)5个位点的MSI,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hMLH1甲基化异常情况。结果30例胃癌标本中检出hMLH1甲基化8例.占26.7%;50例胃癌前病变中检出hMLH1甲基化9例.占18.0%;30例正常胃黏膜未见hMLH1甲基化。30例胃癌中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7例,均榆测到hMLH1甲基化(100.0%);低度不稳定(MSI-L)1例,未检测到hMLH1甲基化;稳定(MSS)22例,hMLH1甲基化仅1例(4.5%)。微卫星不稳定的15例胃癌前病变组织中,hMI,H1甲基化8例(53.3%),而微卫星稳定35例胃癌前病变组织中,hMLH1甲基化仅1例(2.9%)。结论①胃癌中存在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hMLH1基因甲基化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②hMLH1基因启动子甲魅化在胃癌前病变阶段就已经存在,町能是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之一。③hMLH1基因甲基化和MSI密切相关,它是导致胃癌组织出现MSI的重要吲索,MSI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