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3篇
药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Sofosbuvir联合Velpatasvir治疗1~6基因型慢性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Sofosbuvir"、"Velpatasvir"及"HCV"等为检索词,检索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在Medline、PubMed、CNKI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等公开发表的中、英文文献。采用Q检验法分析研究间的异质性,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STATA 15.1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依据标准共纳入文献8篇,共计患者2040例。Sofosbuvir联合Velpatasvir治疗1~6基因型HCV感染(包括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初/经治患者)效果较好,总SVR12为96.35%(95%CI:94.43%~98.26%)。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者9例(0.3%,95%CI:0.0%~0.6%),发生严重不良反应60例(2.4%,95%CI:1.2%~3.6%),病死6例(1.5%,95%CI:0.2%~2.8%)。普通不良反应中常见头痛[515例(23.1%),95%CI:19.1%~27.1%]、乏力[443例(21.7%),95%CI:19.4%~24.0%]、恶心[243例(11.5%),95%CI:9.1%~13.8%]、鼻咽炎[140例(8.7%),95%CI:5.7%~11.7%]及腹泻[119例(7.0%),95%CI:5.7%~8.2%]等。实验室指标异常发生率较低,主要为高胆红素血症[9例(3.4%),95%CI:0.1%~10.6%]、淋巴细胞减少[24例(1.0%),95%CI:0.1%~1.9%]、血红蛋白降低[15例(1.0%),95%CI:0.2%~2.1%]及高血糖[8例(1.0%),95%CI:0.1%~2.0%]。结论 Sofosbuvir联合Velpatasvir抗HCV治疗具有泛基因活性,可覆盖1~6基因型患者,SVR12较高,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草药土三七致肝小静脉闭塞症(hepatic vero-occlusive disease,HVOD)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7年1月至2018年5月确诊的12例土三七致HVO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进展及肝损害程度分为肝功能衰竭组(5例)及非肝功能衰竭组(7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点。结果 12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平均(56.41±14.18)岁,多数因保健、月经不调、骨折、腰腿痛及腰椎间盘突出等服用土三七药粉或代茶饮、药酒等。腹部CT或MRI具有"地图状"或"云絮状"不均匀强化灶、肝静脉显示不清等特征性影像特点。随着疾病进展,肝功能衰竭组患者AST和TBil显著高于非肝功能衰竭组,ALB和PTA显著低于非肝功能衰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结合服药史、CT/MRI特征性影像及肝脏病理有助于土三七诱发HVOD的确诊。病情进展迅速导致肝功能衰竭可能与服用土三七总剂量及疗程有关。土三七引起的肝功能衰竭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强化治疗疗效,通过优化治疗剂量和疗程来提高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对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持续病毒应答率。方法对常规治疗的干扰素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每周皮下注射1次)和利巴韦林(每天10.5mg/kg)经治的无应答和部分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进行标准干扰素α10 MU隔日注射1次或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 α-2a)360μg每周注射1次,并根据体重每天给予15mg/kg的利巴韦林的强化剂量治疗,在治疗的0、4、12周和以后的每间隔12周、治疗结束后的24周进行HCV RNA含量检测,根据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病毒应答情况给予72~96周的疗程,以持续病毒应答(sustained viral response,SVR)作为疗效的评判指标。结果18例患者完成全程治疗和观察,12例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5例治疗无效,1例复发。3例患者获得RVR,RVR获得者的cEVR和SVR均为3/3,RVR组治疗前的病毒载量显著低于未获得RVR组(t=4.687,P〈0.001)。15例无快速病毒应答者,8例获得完全早期病毒应答,9例获得SVR。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360μg每周注射1次的SVR为4/5。11例获得cEVR患者均获得SVR,7例无cEVR的患者,仅1例获得SVR。结论强化剂量的干扰素和RBV可以使较高比例的既往规范抗病毒治疗无应答、部分应答获得SVR。在强化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毒的应答情况及时调整和延长HCV RNA阴性的疗程是提高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持续病毒应答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慢乙肝肝组织HBV DNA及病理的影响.方法 75例HBeAg阳性的慢乙肝患者分别接受拉米夫定-干扰素序贯治疗24例、拉米夫定35例或干扰素α2b16例,抗病毒治疗,检测治疗前48周患者肝组织HBV DNA及炎症指数(HAI).结果 抗病毒治疗48周,三组患者血、肝组织HBV DNA及HAI均值明显下降(P<0.05),序贯治疗组HBeAg血清转换率(38.1%)稍高于其他两组(P=0.1352).HBeAg血清转化患者(17例)和HBV DNA阴转患者(21例)肝组织HBVDNA基线值明显低于其他患者(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以抑制肝组织HBV的复制,改善肝细胞的炎症坏死;肝组织HBV DNA水平低者抗病毒疗效好.序贯治疗可能获得较高的HBeAg血清转化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定量检测肝组织内HBV cccDNA、总HBV DNA及血清总HBV DNA,分析干扰素、恩替卡韦治疗对肝组织内HBV cccDNA的影响。方法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研究中选择40例HBe Ag阳性病例,其中24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16例接受干扰素治疗,收集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HBV DNA、生化学及病毒学数据,并收集治疗前后肝穿刺活检标本,定量检测肝组织内HBV cccDNA、总HBV DNA。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目标变量与观察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采用偏相关分析。结果肝组织内HBV cccDNA(log10拷贝/ml)在恩替卡韦组基线为5.08±1.15,治疗后为3.80±0.85;在干扰素组基线为6.84±0.93,治疗后为6.02±1.27,两组基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治疗后恩替卡韦组明显低于干扰素组(P=0.004)。肝组织内总HBV DNA(log10拷贝/ml)在恩替卡韦组基线为6.42±0.80,治疗后为4.83±1.08;在干扰素组基线为6.84±0.93,治疗后为6.02±1.27,两组基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4);治疗后恩替卡韦组明显低于干扰素组(P=0.003)。肝组织内HBV cccDNA下降百分率与治疗后HBe Ag有显著相关性(R2=0.183)。恩替卡韦及干扰素对HBV复制指数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0)。结论 HBe 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恩替卡韦和干扰素治疗均能显著降低肝组织内HBV cccDNA含量,恩替卡韦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过程中,IFN α治疗可通过自身免疫和非自身免疫机制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药物可以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并非是干扰素应用的绝对禁忌症。本文介绍一例PegIFN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中发生复杂甲状腺功能紊乱,在对症治疗、密切监测情况下成功完成干扰素疗程并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7.
慢性丙型肝炎当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RBV)的治疗,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的开发进一步提高了治疗的应答率,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其持久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高达66%。PegIFN联合RBV的治疗被视为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标准方案[1]。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慢性丙型肝炎合并癫痫患者应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经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1病历资料 1.1主诉患者,男性,45岁,因“发现HBsAg阳性3年,肝内结节1天”于2009年9月30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组织HBV DNA在抗病毒治疗中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71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分别接受序贯治疗、拉米夫定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总疗程为48周,随访24周。检测治疗前、后肝组织HBV DNA。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进行HBV基因分型。结果应答者肝组织HBV DNA基线值明显低于其它组患者(P=0.0013),治疗48周后其对数均值从5.9±1.0降至4.5±1.2,明显低于无应答或反跳患者(P=0.0073)。治疗48周肝组织HBV DNA对数浓度<5的患者,肝组织HBV DNA对数均值从5.8±1.0降至3.8±0.9,明显低于治疗48周肝组织HBV DNA对数浓度>5的患者(P=0);但停药24周后,两组患者血HBV DNA及ALT均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停药24周后出现反跳的患者,其治疗前、后各项指标与持续应答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C基因型(61例)和B基因型(10例)慢乙肝患者肝组织HBV DNA含量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明显抑制肝组织HBV DNA的含量,肝组织HBV DNA低水平患者易获得较好的疗效。肝细胞内HBV DNA的消失可能是判断抗病毒治疗终点的理想指标。C、B基因型慢乙肝患者肝组织HBV DNA含量无明显差异,抗病毒治疗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10.
HBV cccDNA荧光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一种HBVccc DNA定量检测方法,并定量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内的cccDNA。方法分析A-G亚型HBV DNA序列,根据其结构特点,于DNA缺口两侧高度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和探针,并摸索该方法最佳反应条件,以期实现不同亚型HBV cccDNA的特异性扩增。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检测。将扩增产物进行测序以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用102~1010拷贝/ml的标准质粒检测方法的敏感度。106拷贝/ml标准质粒30复管,以检测其重复性。取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的肝穿组织,提取DNA,用该方法进行cccDNA定量,观察抗病毒治疗前后cccDNA的变化及与总HBV DNA的关系。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扩增产物为目的片段;该定量方法的敏感度为103~1010拷贝/ml;标准质粒30复管后其Ct值为29.69±0.31,变异系数为1.04%。肝内cccDNA占肝内总HBV DNA的47%~98%,平均81.5%。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特异性高,定量线形范围宽及重复性好,可用于科研中cccDNA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