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针刺对腹型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1只和造模组30只,高脂饮食喂养12周,建立腹型肥胖合并NAFLD模型。空白组和造模组分别随机选取3只验证模型。最终造模成功的16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8只和针刺组8只。针刺组予自制鼠袋内固定,针刺双侧"带脉"穴,深度约为4~5mm,接电针,疏密波,2Hz/15Hz,1.5mA,每次20min,隔日1次,干预8周。测量各组大鼠体质量、腹围、内脏脂肪及肝脏湿重,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CT扫描检测腹部内脏脂肪分布,肝组织匀浆测定丙二醇(MD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针刺前及针刺4、8周时,模型组大鼠体质量、腹围、内脏脂肪质量、肝脏湿重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01,P<0.05)。针刺4、8周末,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的体质量、腹围明显下降(P<0.05),针刺组内脏脂肪、肝脏湿重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针刺8周末,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C、TG明显升高(P<0.001,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血清ALT、AST、TC、TG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CT结果可见腹部内脏脂肪分布减少,肝脏病理形态学可见肝脏脂肪变性程度改善。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MDA含量明显升高(P<0.001),T-SOD、GSH-PX活性降低(P<0.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MDA含量下降、T-SOD及GSH-PX活性升高(P<0.01)。结论:针刺可以减轻腹型肥胖型NAFLD大鼠体质量、腹围,减少腹部内脏脂肪堆积,改善肝脏脂质代谢,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量化评估交接班模式对急诊重症监护室(ICU)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急诊科收治的ICU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传统组和研究组各50例。传统组患者使用传统交接班模式,研究组患者采用量化评估交接班模式。检测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各项护理质量评价评分。统计患者或家属满意情况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护理干预后APACHEⅡ评分低于传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护理干预后仪器设备执行准确性、护理安全度评分高于传统组(P<0.01)。研究组患者家属总满意率高于传统组(92.00%vs 64.00%,χ2=11.422,P<0.01)。研究组患者人工气道意外脱出发生率低于传统组(P<0.05);其他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研究组均较对照组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量化评估交接班模式在急诊ICU护理中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患者APACHEⅡ评分,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一定程度利于降低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崔静文  罗彩凤  张曙 《安徽医药》2021,25(9):1898-1900
目的 为炎症性肠病病人药物自我管理水平提供测评工具.方法 通过半结构访谈、文献回顾和专家咨询形成量表初稿,采用便利抽样法对2019年2—9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120例炎症性肠病病人进行问卷调查,测定量表的信效度.结果 炎症性肠病病人药物自我管理测评量表共包含11个条目,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0.89~1.00,量表Cronbach'sα系数都>0.7.结论 本研究编制的量表可用于测评炎症性肠病病人药物自我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S100β蛋白(S100β)水平与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转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98例颅脑损伤患者(观察组)及同期在本院体检的35名健康志愿者(健康组)的临床资料,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评分)将98例患者分为重度组(GCS评分:3~8分,n=50)、轻度组(GCS评分:9~15分,n=48),术后随访3个月,分为预后不良(n=57)、预后良好(n=41),比较术前各组血清ICAM-1、MMP-9及S100β水平,分析术前血清ICAM-1、MMP-9、S100β水平与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转归的关系。结果重度组血清ICAM-1、MMP-9及S100β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健康组,轻度组也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发病至手术时间明显短于预后不良组,入院时GCS评分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显著(P<0.05);预后不良组术前血清ICAM-1、MMP-9及S100β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血清ICAM-1、MMP-9、S100β水平和发病至手术时间在评估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转归中的ROC曲线下面积较高。结论术前血清ICAM-1、MMP-9、S100β水平和发病至手术时间与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开颅术后的转归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崔静文  胡慧 《环球中医药》2022,(12):2440-2445
突发性耳聋属于中医“暴聋”范畴,是当代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及疑难病。本文通过溯源突发性耳聋的历史文献及理论学说,分析并概括了外感邪气、脏腑气逆、痰热拥塞、气滞血瘀如何造成瘀的核心病机,从而导致暴聋的发生。通过对现代医学理论的研究,阐释了内耳的解剖结构、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应激反应等如何导致瘀的病理产物并影响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现代医学在临床论治突发性耳聋方面常用糖皮质激素、血管活性药物及抗凝药物均可通过扩张血管、调节血液成分和改善血液循环,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中医临床治疗方面强调从瘀论治,并逐渐发展为以理气化瘀、以清化瘀、活血化瘀、通经化瘀为主的治疗方式。中西方活血化瘀的治疗方式均得到了实验研究的证据支持,采用化瘀的治疗方式可以起到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作用或提高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效果,并有效的改善了血液循环状态,说明了从瘀论治突发性耳聋中的核心性及核心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