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9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汉代医学典籍的语法现象全面系统的研究 ,认为汉代是中国语言发展史上 ,从上古语言向中古语言过渡的重要时期 ,该时期的语法在稳中有变。提出了《神农本草经》撰写时代的佐证及汉代医经阐述形式的特点 ,指出医籍语法现象“断代”研究的重要意义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杨上善是唐初著名的医学家。他将《灵枢》、《素问》经文重新分类注释,著成《黄帝内经太素》(以下简称《太素》)30卷,开创了医籍注释的先河。他的医学思想散见于《太素》的注释中。现就其脏腑观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次全面论述了汉代医籍症状表述的主要语言特色,研究这一时期医籍中症状表述的特色及其对中医理论的推动作用,是证候学、辨证论治思想研究的内容之一,说明其对后世的影响与研究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多次提及“和”字,散见在《伤寒论》各篇,其含义非常广泛,可大致分为有关病机、辨证要点、治法治则、服法等几方面(“和”在同一条文不同词、句中的意义可能不同)。 1.在有关病机条文中 《伤寒论》中共有10条15处涉及病机处有“和”字:条文号49、53、54、58、93、152、157、29、265、230。从这些条文对病机的阐述,可以看出《伤寒论》的“整体观”思想,即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营卫失和、气血失和、津液失和、脏腑失和、表里失和、阴阳失和……皆能令人病。  相似文献   
5.
《内经》叠音词释义方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叠音词由于特别适合中医学对不同病症的真实描述,脉象细微差异的准确辨识,以及药物形态性能的生动比况,在古医籍中被频繁使用。准确解释其词义,把握其在医籍中的作用,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及其相关著作十分重要。古人大多在医经注释中或随词而解,或细加考释,或推求通假,或校勘辨疑,或知难而默,只要不影响文句的解释,医理的理解,便不加详究。笔者通过汇集前人对《内经》的叠音词解释,总结释义方法如下:先校勘,后释义;辨通假,找本字;引经典、证文义等,以期使医经叠音词释义困难问题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成无己,聊摄人,生于宋嘉祐治平年间,后因聊摄归入金地,又称金人。他的《注解伤寒论》自成书以来,虽褒贬不一,但作为系统注解《伤寒论》的首家,有开创之功是毫无疑问的。正如汪琥所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犹王太仆之注内经,所难者惟创始耳。”据明徐熔考,成无己在完成此书前,为了能使仲景所论纤细不遗,又撰《伤寒明理论》  相似文献   
7.
8.
崔锡章  陈婷  张宝文 《北京中医药》2010,29(12):909-911
叠音词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汉字组成,共同表意的一种语言现象.由于适合中医学对不同疾病症状的客观描述、脉象细微差异的准确辨识和药物形态性能的生动比况,故在古医籍中频繁使用,并逐渐成为中医古籍语言风格之一.通过比较研究,说明古医籍叠音词义或在常用工具书中缺漏,或与一般常用义有细微差别,已成为阅读古医籍时准确理解意义的障碍,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9.
四、在注释中探求重言释义的规律与方法 对十一部古医籍的重言进行准确的释义,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有的词未被现有的工具书收入;有的词虽然收入字辞典中,但与医籍中所用之义相去甚远;有的词被历代注释者遇难而默,搁置在一边;有的词虽从医理方面可以讲通,但从训诂的角度分析释义不准。要把每一个重言词解释得既符合文理又符合医理,进行精审的诂释是一项浩繁而艰巨的工作。 以《脉经》为例:“脉来沉沉泽泽,四肢不仁而重,土崇。”(《卷四·平杂病脉第二》) “泽泽”一词在《诗经》中就已出现:“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周颂…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往复泵泵阀运动规律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解决了泵阀在开户和关闭阶段升程为零的方程奇点问题,并能对泵阀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不同开启方式进行描述,因而这泵阀运动规律的数学模型理完整和接近实际。此外编制了泵阀运动规律的仿真程序,并分别对F800钻井泵泵阀和3NB-1300钻井泵泵阀进行了仿真试验。最后比较了同等条件仿真与实测结果,二者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