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老年期痴呆指65岁以上老年人发生痴呆的总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我国老年期痴呆患者人数急剧增加。老年期痴呆患者尚缺乏特异性治疗措施,由于药物干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老年期痴呆患者的非药物干预研究逐渐增多,相比药物干预具有安全、易实施等优点。协同护理模式指在各级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家属与患者共同协作完成护理的模式,具有时间成本大等缺点。在如今互联网+大背景下,借助互联网完成协同护理或将成为大趋势。互联网+协同护理模式可作用于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庭,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减轻照顾者负担,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对互联网+协同护理的概述、在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庭中的干预模式及其效果进行综述,了解该护理干预措施在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庭护理中的应用现状,以期为国内老年期痴呆患者建立高效完善的照料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震后6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症状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汶川地震6个月后都江堰地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症状(Posttramatic Stress Symptoms,PTSS)的检出率及人群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便利取样,选取都江堰市区内学校规模较大、学生生源来自城镇和农村的一所初中和一所高中,抽取学生2004人,其中初中7~9年级777人(年龄11~14岁),高中10年级1227人(年龄15~17岁),用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elf-rating Scale,PTSD-SS)、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 Checklist,ASLEC)、儿童简易应付方式问卷(Children Simple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CSQ)、自编一般人口学及地震暴露情况调查表评估创伤后应激症状及其相关因素。结果:(1)PTSS的检出率为15.9%,女生检出率高于男生(19.0%vs.12.2%,P0.05),15~17岁年龄组检出率高于11~14岁年龄组(19.4%vs.10.4%,P0.05);(2)使用协方差分析后,女生PTSD-SS总分仍高于男生,15~17岁组仍高于11~14岁组,农村学生仍高于城镇学生[(39.0±14.0)vs.(35.6±13.6),(39.2±15.1)vs.(34.8±11.4),(40.0±15.7)vs.(36.7±13.3),Ps0.05],但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间PTSS-SS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0);(3)较多的震后负性生活事件(β=0.387)、消极应对方式(β=0.258)、有家人伤亡(β=0.184)、其他财产损失(β=0.059)和目睹经历(β=0.136)是PTSS的危险因素(Ps0.05),而积极应对对PTSS有保护作用(β=-0.178,P0.001)。结论:震后6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症状的检出率依然较高;减少灾后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并引导学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对促进其心理康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胃癌术后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早期营养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胃癌术后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将胃癌术后患者根据是否进行早期营养护理干预分成早期营养护理干预组(n=60)和常规护理干预组(n=60),对120例胃癌术后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早期营养护理干预组胃癌术后患者再接受早期营养护理干预。结果早期营养护理干预组胃癌术后患者的各营养评估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差异较大,组间对比显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癌术后患者护理过程中实施早期营养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4.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癌症数据报告,癌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受癌症本身及抗癌治疗等的影响,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而有研究显示,虚拟现实技术可显著缓解癌症相关疼痛,因此,本文对虚拟现实技术在癌症相关疼痛护理中的应用进展,及其优势与不足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Ezrin、c-Met和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相关性以及与胃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zrin、c-Met和CD44v6在130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130例胃癌组织中Ezrin阳性表达率为61.0%;c-Met阳性表达率为58.0%;CD44v6阳性表达率为53.0%.Ezrin和CD44v6的表达情况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有关(P<0.05);c-Met的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有关(P<0.05).胃癌组织中Ezrin分别与c-Met、CD44v6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且c-Met与CD44v6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Ezrin和肿瘤转移相关分子c-Met、CD44v6可能在胃癌浸润转移中起着协同作用,联合检测其表达情况可为胃癌侵袭转移的监测以及治疗和判断其预后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对肿瘤化疗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80例来我院就诊的各种恶性重病瘤患者,按照就诊时间,将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化疗毒副反应、免疫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恶心呕吐、食欲缺乏、心脏毒性、皮肤反应等化疗的毒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肿瘤化疗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化疗后的毒副反应,有效改善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坚定了患者后续治疗决心,有助于提高后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震后6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考查汶川地震6个月后都江堰地区青少年的PTSD、焦虑、抑郁的检出率及人群特点,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分层整群取样,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儿童焦虑性情绪筛查量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SSRS-CA)评估都江堰地区初一至高一学生1925名。结果:震后6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的PTSD、焦虑、抑郁检出率分别为15.9%、40.8%和24.4%;女孩(OR=2.03-2.70)、青春后期(OR=1.71-2.12)、地震中有亲人伤亡(OR=1.45-2.41)是PTSD、焦虑、抑郁的共同危险因素,非独生子女是焦虑的危险因素(OR=1.72),大量目睹惨烈场景(OR=1.39-2.18)是PTSD和抑郁的危险因素;主观社会支持(OR=0.88-0.95)和对支持的利用度(OR=0.74-0.88)是PTSD、焦虑、抑郁共同的保护性因素。结论:震后6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指导青少年发现、建构、维护、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资源对于促进其创伤修复和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新型血管重建式介入手术治疗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围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对17例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干预,包括:术前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确切的颈动脉压迫试验和用药护理,稳妥的术中抗凝和应急预案处理,严密的术后病情观察,以及规律的出院指导等。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术前症状均消失或缓解。手术时间(4.0±0.7)h,住院时间(7.8±0.8)d。术后共发生并发症2例,1例术后20 h肢体轻瘫,头颅核磁证实脑梗塞,治疗后肌力恢复;1例术后1周右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治疗后痊愈。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精准的术中配合和完善的术后观察是新型血管重建式介入手术治疗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护理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评价基于“互联网+”的护理干预对癌症患者疼痛的干预效果并探索最佳的干预形式。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基于“互联网+”的护理干预对癌症患者疼痛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5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包括1 04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相比,基于“互联网+”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癌症患者的疼痛强度[MD=-0.70,95%CI(-1.29,-0.11),P=0.03]、减少疼痛干扰[MD=-0.71,95%CI(-1.08,-0.33),P=0.04];干预形式中,互动式健康教育组疼痛强度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0.23,95%CI(-0.43,-0.02),I2=0,P=0.03]。此外,基于“互联网+”的护理干预对50~<60岁癌症患者的疼痛强度改善效果更明显[MD=-0.26,95%CI(-0.46,-0.06),I2=0,P=0.01]。结论 实施基于“互联网+”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癌症患者的疼痛强度与疼痛干扰;互动式健康教育是最佳的干预形式。  相似文献   
10.
卫江鸽  褚建华  崔苗苗 《循证护理》2023,(11):2083-2086
目的:探讨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标准化抢救流程应用于肺结核咯血病人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肺结核咯血病人12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将实施常规抢救流程的病人56例纳入对照组,将实施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标准化抢救流程的病人64例纳入研究组。对比两组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咯血先兆发现率、咯血停止时间、咯血频率、住院天数、负性情绪、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抢救成功率、咯血先兆发现率高于对照组,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咯血停止时间、咯血频率及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病人满意度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标准化抢救流程应用于肺结核咯血病人中可提早发现咯血先兆情况,提高抢救效果,改善咯血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从而缓解病人负性情绪,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