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析早产儿母婴分离高龄产妇心理状态及角色转变情况。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20年10月于南阳市某医院分娩早产儿的82例高龄产妇为观察组,再随机选取同时间段于该院正常分娩胎儿的82例产妇为对照组;均于2组产妇顺利分娩胎儿后,进行母婴分离。比较2组产妇在母婴分离后角色适应情况和新生儿照护能力;比较2组产妇在母婴分离后第1天、第2天和第3天的泌乳量和纯母乳喂养情况;比较在母婴分离后2组产妇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 母婴分离后,观察组产妇SDS、S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婴分离后,2组产妇角色转换评分与新生儿照护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婴分离后,观察组产妇第3天泌乳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婴分离后,对照组产妇的纯母乳喂养率为36.59%,高于观察组的29.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母婴分离后的早产儿高龄产妇负面情绪较正常分娩胎儿产妇严重,但角色转换适应及新生儿照护能力与正常分娩胎儿产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新生儿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该院收治的130例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统计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并对PICC置管新生儿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0例PICC置管患儿中,32例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24.62%(32/130);感染组胎龄<34周、出生体质量<2.0 kg、穿刺次数≥2次、置管时间≥2周、发生堵管、有其他侵入性操作占比均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4周、出生体质量<2.0 kg、穿刺次数≥2次、置管时间≥2周、发生堵管、有其他侵入性操作是PICC置管新生儿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胎龄<34周、出生体质量<2.0 kg、穿刺次数≥2次、置管时间≥2周、发生堵管、有其他侵...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小鼠血清类黏蛋白1样蛋白3(ORMDL3)基因的表达质粒,并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细胞)中检测其过表达效果。方法根据小鼠ORMDL3蛋白的编码序列设计引物,以NIH3T3细胞cDNA为模板,PCR扩增ORMDL3的编码序列,亚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限制性内切酶KpnⅠ和HindⅢ酶切位点之间,并测序鉴定。由脂质体介导将pcDNA3.1(+)和pcDNA3.1-ORMDL3质粒分别瞬时转染NIH3T3细胞中,24h后收取细胞,抽取细胞全蛋白,Western blot检测ORMDL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成功构建小鼠ORMDL3表达质粒pcDNA3.1-ORMDL3,该质粒瞬时转染至NIH3T3细胞内可有效增加ORMDL3蛋白表达2倍左右(P<0.05)。结论成功构建小鼠ORMDL3表达质粒,为后续小鼠动物模型研究ORMDL3基因的功能及致病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市某医院2019年4月—2020年3月开展QCC活动前行PICC置管的39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4月—2021年3月开展QCC活动后行PICC置管的39例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新生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QCC活动,2组新生儿均持续护理至出院。比较2组新生儿静脉炎发生情况及护士开展QCC活动前后相关知识认知水平。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静脉炎发生率为20.51%(8/39),低于对照组的5.13%(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9,P=0.042)。开展QCC活动后护士相关知识认知水平优于开展QCC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53,P=0.006)。结论 开展QCC活动能够减少PICC置管新生儿静脉炎的发生,提升护士相关知识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5.
徐雪  封洁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1,43(9):1626-1628
目的:探讨磷霉素联合美罗培南治疗新生儿获得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PKP)感染性肺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1月60例CRKP感染性肺炎新生儿临床资料,将采用磷霉素联合美罗培南治疗的患儿纳入A组(n=32例),将采用磷霉素的患儿纳入B组(n=28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临床症状、肺功能、炎性因子水平、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P>0.05);A组细菌学清除率87.50%高于B组64.29%(P<0.05);两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比较(P>0.05);A组退热时间、肺部阴影消散时间短于B组(P<0.05);A组治疗后呼吸频率(RR)、吸呼比(Ti/Te)水平低于B组,每公斤潮气量(VT)、达峰时间比(TPTEF/TE)水平高于B组(P<0.05);A组治疗后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低于B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磷霉素联合美罗培南治疗新生儿CRKP感染性肺炎相较于单纯磷霉素治疗,有利于提高细菌清除率,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有利于患儿疾病控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