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侯文静  宋相冬 《河北医学》2013,19(5):779-780
目的:探讨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措施,早期发现并积极有效的处理液体外渗,减少对新生儿的不良影响。方法:根据外渗的部位、程度、外渗液体的性质,有针对性的采用局部清创和选用特效外敷药物并加强对外渗部位的护理。结果:33例液体外渗患儿经局部处理后,除一例钙荆渗漏留轻微黑点外,其余创面愈合均良好,痊愈出院。结论:早期发现液体外渗并积极有效的处理。对促进其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危重早产儿血糖紊乱的特点.方法:125例危重早产儿进行血糖的监测,并以125例一般早产儿为对照组,对一般早产儿与高危早产儿的血糖水平进行分析.结果:一般早产儿低血糖的发生率为36.8%,高血糖的发生率为8.8%;而高危早产儿低血糖发生率为20.8%,高血糖发生率为39.2%,一般早产儿组以低血糖为主,高危早产儿以高血糖多见.结论:早产儿血糖紊乱发生率高,危重疾病能激发早产儿应激反应,早产儿血糖紊乱有一定的特点和高危因素.加强危重早产儿的血糖监测,合理的输液、输糖可有效的防治早产儿血糖紊乱.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干扰素α1b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患儿的效果及对血清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气道重塑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116例EB患儿,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干扰素α1b, 2组均连续治疗7 d。统计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治疗前后最大呼气流量(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潮气量(TV)及血清Eotaxin、CysLTs、ECP、人软骨糖蛋白-39(YKL-40)、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7 d后2组PEF、FEV1%、TV高于治疗前,血清Eotaxin、CysLTs、ECP、YKL-40、TGF-β1、CTGF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变化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P<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治疗危重早产儿应激反应的临床效果与预后。方法 316例危重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早期干预组危重早产儿在应激反应发生前密切监测血糖的变化、控制糖速、糖浓度、合理应用抗生素、肠道益生菌和胃肠黏膜保护剂,监测危重症的进程。结果早期干预治疗后,与未早期干预组相比,可明显降低危重早产儿单纯应激性高血糖、单纯应激性溃疡以及同时出现两种应激反应的发生率(P均<0.05)。未早期干预组未给予任何干预治疗措施。结论危重早产儿应激反应,早期干预治疗后,明显降低应激反应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降低了危重早产儿的致残率、病死率,明显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例1,男,出生2天,生后周身瘀点、瘀斑46小时,皮肤黄染42小时,于2007年6月12日入院。患儿第1胎,第1产,孕40周顺娩,于生后2小时发现周身散在瘀点、瘀斑,生后6小时,出现周身皮肤黄染,进行性加重,已排二便,睡眠好,入院治疗。查体:体温36℃,脉搏130次/min,呼吸40次/min,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危重早产儿早期综合干预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对我院新生儿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80例危重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各40例,早期干预组在没有出现应激反应前给予综合性干预治疗,对照组无干预措施,出现应激反应后给予对症治疗.结果:早期干预组出现应激反应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危重早产儿通过早期干预治疗可以大大降低应激反应的发生,对提高危重早产儿抢救的成功率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91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新生儿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6例诊治及随访资料。结果 16例中抽搐2例,重症黄疸3例,呼吸困难发绀2例,便血1例,头颅血肿1例。颜面、周身皮肤散在出血点2例,全身皮肤广泛性出血点、瘀斑3例,脐残端出血、针刺孔渗血2例。根据病情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换血疗法、输血小板、免疫球蛋白等疗法。治愈14例,死亡2例。其中死于颅内出血1例,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例。1例合并胆红素脑病,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新生儿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少见,早期诊断、积极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布洛芬与妥布霉素联用致急性肾衰竭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相冬 《临床荟萃》2007,22(12):891-891
患儿,女,14岁,主因发热、排脓血便2天,于2006年8月9日入院。既往体健,无食物过敏史,对青霉素、头孢类药物过敏。查体:体温37.8℃,脉搏9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肺正常,腹软,肝脾不大,神经系统正常。血常规:白细胞15.6×109/L,中性粒细胞0.  相似文献   
9.
难治性哮喘发作时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短期内气道阻力的增加,气道平滑肌痉挛,症状常持续数月,多伴有支气管黏膜及黏膜下炎症、水肿,气道内广泛黏液栓,这些粘着力强的黏液栓由黏液、脱落的上皮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组成。这些改变使肺泡通气/血流灌注比例失调(低V/Q)。临床上出现低氧血症,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新生儿科确诊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35例,对其临床资料、观察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经验。结果:经过细致的观察及护理,本组3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痊愈者20例,占总例数的57.1%,好转者10例,占总例数的28.6%,病情没有改善转院者2例,占总例数的5.71%,留有后遗症者2例,占总例数的5.71%,病情恶化,死亡的新生儿1例,占总例数的2.86%。结论:积极的治疗、有效的观察及合理的护理在临床上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显著提高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愈率,并发症的发生也明显减少,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