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比较DWI与T 2WI诊断子宫内膜癌敏感性以及测量病变大小准确性的差别,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医师阅读MRI。方法3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均已行多模态3.0T MRI检查,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比较这两种序列诊断EC的灵敏度,同时分别比较两种序列测量癌灶上下径、左右径与术后径线的差别。结果DWI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97%)高于T 2WI(80%),DWI所测得癌灶上下径、左右径与术后均有差别(P上下径=0.002,P左右径=0.002),T 2WI均无差别(P上下径=0.579,P左右径=0.261)。结论DWI可明显提高MRI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而T 2WI测量癌灶大小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3.0T MRI 成像探讨正常女性子宫肌层厚度随年龄变化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正常女性子宫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测量子宫内肌层(结合带)和外肌层的厚度,按年龄分组进行分析。结果21~30岁、31~40岁、41~50岁、≥51岁年龄组结合带厚度中位值分别为0.4 cm、0.8 cm、0.63 cm、0.1 cm,外肌层平均厚度分别为1.2 cm、1.1 cm、1.2 cm、1.2 cm。结合带厚度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对研究孕宫疾病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带厚度在31~40岁、41~50岁2个年龄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1~40岁、41~50岁年龄段的结合带厚度最厚,21~30岁次之,≥51岁女性的结合带最薄。外肌层厚度在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结合带厚度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对研究子宫疾病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癌(EC)的危险级别取决于癌灶的生长浸润范围、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准确判断以上因素对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病人预后十分重要。MRI的软组织分辨力较高,可以清晰地显示EC与子宫肌层、宫颈及宫旁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在判断癌灶的生长浸润范围方面具有很高的准确性。MR扩散加权成像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EC癌灶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因此MRI已成为术前评估EC危险级别最常用的检查方法。相比宫腔镜直视下内膜活检,MRI可以观察子宫内膜的整体情况,更易发现局部体积很小的癌灶,可以弥补内膜活检因取材的局限性而造成的部分假阴性。就MRI多序列对EC的诊断、评估其生长浸润范围以及预测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ARCO不同分期内单侧股骨头缺血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患者双侧坐骨股骨间隙(ischiofemoral space,IFS)的变化情况.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单侧ONFH患者(试验组)、2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双侧髋关节MRI图像,按照ARCO标准将单侧ONFH患者进行分期,测量所有髋关节的IFS、股方肌间隙(quadratus femoris space,QFS)和颈干角(cervicodiaphyseal angle,CCD).应用Kruskal-Wallis one-way test检验检测对照组髋关节、试验组股骨头坏死侧髋关节及试验组正常侧髋关节IFS、QFS、CCD的差别,应用配对t检验检测试验组内双侧髋关节间IFS、QFS、CCD的差别.结果 试验组正常侧IFS[(21.16±7.09)mm]、QFS[(12.36±6.82)mm]小于对照组[IFS:(26.04±6.15)mm,QFS:(20.01±7.09)mm]及试验组坏死侧[IFS:(25.18±5.50)mm,QFS:(19.52±5.31)mm],试验组正常侧CCD[(137.74±3.88)°]大于对照组[(131.02±5.01)°]及试验组坏死侧[(132.40±7.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坏死侧IFS、QFS及CCD与对照组均无差别.57例单侧ONFH患者中ARCOⅠ期10例、Ⅱ期17例、Ⅲ期18例、Ⅳ期12例.ARCOⅠ、Ⅱ期的股骨头正常侧IFS[(17.49±6.33)mm(Ⅰ期)、(24.24±7.29)mm(Ⅱ期)]、QFS[(12.46±6.42)mm(Ⅰ期)、(14.93±6.78)mm(Ⅱ期)]、CCD[(134.56±6.06)°(Ⅰ期)、(131.94±9.08)°(Ⅱ期)]与坏死侧[(Ⅰ期IFS:(22.34±5.31)mm,QFS:(16.04±5.21)mm,CCD:(135.16±7.62)°;Ⅱ期IFS:(25.32±7.25)mm,QFS:(19.64±5.29)mm,CCD:(132.06±5.88)°]均无差别;而ARCOⅢ期的股骨头正常侧IFS[(19.76±7.97)mm]、QFS[(14.93±6.78)mm]均小于坏死侧IFS[(24.47±6.26)mm]、QFS[(19.64±5.29)mm],正常侧CCD[(135.76±5.70)°]大于坏死侧[(129.64±2.42)°];ARCOⅣ期的股骨头正常侧IFS[(23.17±6.86)mm]、QFS[(17.11±7.33)mm]亦均小于坏死侧IFS[(28.57±5.23)mm]、QFS[(22.88±6.24)mm],正常侧CCD[(137.63±7.62)°]大于坏死侧[(132.76±6.05)°].结论 单侧ARCOⅢ、Ⅳ期ONFH患者的正常侧髋关节IFS和QFS会减小,其并发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schiofemoral impingement,IFI)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轻型、普通型患者首次及短期(3~5 d)复查胸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 HRCT)影像学表现及短期演变的特征变化。方法回顾性搜集2020年1月24日—2月17日经临床及两次COVID-19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确诊的12例轻型、普通型COVID-19患者,分析12例前后两次胸部HRCT影像学特征。结果 12例中首次胸部HRCT检查2例(16.67%)无异常,6例(50.00%)双侧肺叶受累,4例(33.33%)单侧肺叶受累,其中左侧肺叶受累1例、右侧肺叶受累3例;以左肺下叶、右肺下叶受累为主[各7例(58.33%)];以右肺下叶背段、左肺下叶前内基底段受累为主[分别为7例(58.33%)、6例(50.00%)]。短期复查肺叶、肺段受累数较首次检查均有增加,但肺叶受累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段受累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首次胸部HRCT检查影像学特征包括:病变仅位于胸膜下3例、仅位于支气管血管束周围2例、同时位于胸膜下及支气管血管束周围5例,病变仅表现磨玻璃影3例、仅表现实变影2例,伴发胸腔积液1例;短期复查胸部HRCT,明显进展2例,4例病灶吸收好转,1例新见少量胸腔积液。结论胸部HRCT检查方便快捷,COVID-19影像学表现多样化,随时间变化,影像学特征演变快;短期复查胸部HRCT可动态评估COVID-19患者肺组织损伤程度,可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