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分水岭脑梗死(CWI)患者70例,均经颅脑MRI或CT证实。根据动脉分布特征将其分为皮层分水岭脑梗死(CWSI)组和内分水岭脑梗死(IWSI)组,其中CWSI组39例,IWSI组31例。观察2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CWSI组心房纤颤发生率少于IWS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478,P=0.034);CWSI组平均住院时间少于IWS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34,P=0.018)。2组入院时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CWSI组NIHSS评分低于IWS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64,P=0.010)。IWSI组大脑中动脉狭窄率高于CWS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6.083,P=0.014);CWSI组皮层小梗死率高于IWS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6.005,P=0.014)。CWSI组呈楔形或椭圆形比例高于IWSI组,IWSI组呈串珠状或条索状比例高于CWSI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WSI的主要发病机制是栓塞,IWSI的发生与血流动力学障碍有密切关系。针对两者不同的发病机制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提高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符合进展性脑梗死标准的8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奥扎格雷钠;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奥扎格雷钠+依达拉奉.2组疗程均为21 d.2组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和hs-CRP、D-二聚体的测定.结果 治疗21 d后,观察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0397,4.8308,P均<0.05).在hs-CRP、D-二聚体、NIHSS评分、ADL评分四项指标方面,治疗后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2.4486,2.5964,2.1936,7.0401,P<0.05).结论 依达拉奉与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有协同效果,优于奥扎格雷钠单药治疗,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水通道蛋白-4(AQP-4)及相关临床指标与大面积脑梗死发生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4月连云港市市立东方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均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治疗,依据患者治疗后24 h是否发生脑水肿分为脑水肿组(n=27)和无脑水肿组(n=33).对比2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结肠癌组织中Mina53、H-钙黏蛋白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在张家港市中医医院内镜中心行活组织检查的3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结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ina53、H-钙黏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结肠癌组织中Mina53的信使RNA(mRNA)表达水平升高,H-钙黏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结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ina53的阳性率分别为63.3%和6.7%,H-钙黏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56.7%和93.3%;Mina53蛋白阳性率在肿瘤直径≥5cm、存在脉管侵犯、低分化癌、Ⅲ+Ⅳ期和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钙黏蛋白阳性率在肿瘤直径5cm、不存在脉管侵犯、中高分化癌、Ⅰ+Ⅱ期和不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结肠癌组织中Mina53的表达水平升高,H-钙黏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且它们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直径、脉管侵犯、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5.
基于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炎症小体研究降脂理肝汤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的疗效及机制。选择2018年1月~2020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04例初诊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n=102)和对照组(n=102)。对照组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500 mg/次,3次/d,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降脂理肝汤,1剂/d,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空腹血胰岛素(Fasting blood insulin, F-Ins)、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 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HOMA-IR)、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唾液酸(SA)灌胃干预肠道微生态预防小鼠更年期抑郁症的机制。方法 将60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ham组、模型组、SA低剂量组、SA中剂量组、SA高剂量组及盐酸氟西汀组,各10只。除Sham组外其他五组制备更年期抑郁症模型。造模成功后1~2 d,SA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6、32、64 mg/kg的SA灌胃,盐酸氟西汀组给予2 mg盐酸氟西汀灌胃,Sham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连续灌胃14 d。末次灌胃后进行强迫游泳实验(FST)、小鼠悬尾实验(TST),统计4 min内不动时间;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仪检测肠壁血流灌注(血流灌注单位)、血流速度;16s rRNA基因测序法分析肠道菌群;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肠组织糖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受体11(Siglecs)、骨钙素(OC)、组织紧密连接带蛋白1(ZO-1)、紧密连接蛋白4(claudin4)及海马组织色氨酸羟化酶2(TPH2)、酪氨酸羟化酶(TH)、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结果 与Sham组比较,模型组TST、FST的4 min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病灶组织中泛素样含PHD和环指域蛋白-1(UHRF-1)、驱动蛋白超家族成员2A(KIF2A)及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张家港市中医医院就诊的6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病灶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UHRF-1、KIF2A及HIF-1α的mRNA和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病灶组织中UHRF-1、KIF2A及HIF-1α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病灶组织中UHRF-1、KIF2A及HIF-1α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5.0%、65.0%和73.3%,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45.0%、10.0%和20.0%(P0.05)。肿瘤大小≥3cm,中低分化腺癌,TNMⅢ、Ⅳ期,有淋巴转移的病灶组织中UHRF-1、KIF2A及HIF-1α蛋白阳性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UHRF-1、KIF2A及HIF-1α蛋白阳性率与性别、年龄和肿瘤浸润程度无关(P0.05)。结论 UHRF-1、KIF2A及HIF-1α在胃癌患者病灶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加,且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时间窗3~4.5 h急性脑梗死(ACI)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方法:164例发病3~4.5 h A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2例)和观察组(82例)。对照组于影像检查确诊后即刻给予rt-PA静脉溶栓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25 mg/100 mL,于影像检查确诊后即刻静脉滴注,bid。2组均连续治疗14 d。于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的炎症反应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HT相关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血浆细胞纤维连接蛋白(c-Fn)],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MBI),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Z=-1.977,P=0.048);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432,P=0.035);治疗14 d内,观察组患者H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571,P=0.033);治疗14 d后,2组患者的TNF-α、IL-6、MDA、ET-1、MMP-9、c-FN、NSE水平及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SOD、NO、VEGF水平及M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均P<0.01),而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1或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084,P=0.773)。结论:丁苯酞对时间窗3~4.5 h的ACI患者安全有效,可降低HT发生率,改善预后,抗炎、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能为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血栓素A_2(TXA_2)、前列环素(PGI_2)、抗凝血酶Ⅲ(AT-Ⅲ)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丁苯酞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丁苯酞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治疗。2组疗程均为21d。2组患者于治疗前后检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脑梗死灶体积、TXB_2、6-Keto-PGF1a及AT-Ⅲ。结果治疗21d后,丁苯酞组的总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74.0%(P<0.05);丁笨酞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梗死灶体积、TXB_2、6-Keto-PGF1α及AT-Ⅲ均显著改善(P<0.05,P<0.01),对照组除梗死灶体积、AT-Ⅲ外,余指标亦显著改善(P<0.05,P<0.01),丁苯酞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且其不良反应轻微。结论丁苯酞联用传统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缩小梗死灶体积,降低TXA_2,提高PGI_2及AT-Ⅲ水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