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徐鹭  陈敏  马谧  孙金宁  梁亚琼 《实用预防医学》2021,28(11):1347-1349
目的 了解南京市儿童家长投保预防接种商业保险的意愿,并对投保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 400名儿童家长开展问卷调查。采用SPSS 20.0软件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53.4%(1 279/2 393)的儿童家长有投保愿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于6月龄儿童、本市户籍儿童、独生子女、已购买其他商业保险、≤29岁儿童家长、高家庭收入、预防接种知识及格者、预防接种行为正向者、补充保险知识及格者、补充保险态度和行为正向者的投保意愿较高[OR(95%CI):1.251(1.018~1.539)、1.495(1.188~1.880)、1.320(1.078~1.618)、1.247(1.032~1.507)、1.374(1.037~1.820)、1.457(1.014~2.094)、1.334(1.112~1.600)、1.498(1.001~2.241)、1.731(1.439~2.082)、2.762(2.151~3.548)、1.598(1.338~1.908)]。 结论 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提高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的KAP,对提高家长投保意愿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红芪多糖(HPS)对糖尿病心肌病(DCM)db/db小鼠心肌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IκB激酶β(IKKβ)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60只7周龄的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实验组,每组12只;另取12只同周龄的db/m小鼠作为正常组。正常组和模型组均灌胃给予等剂量0.9%NaCl;低、中、高剂量实验组分别灌胃给予50、100、200 mg·kg-1 HPS混悬液;对照组灌胃给予4 mg·kg-1罗格列酮混悬液。6组大鼠每天给药1次,连续灌胃8周。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心肌组织中NF-κB和IKKβ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NF-κB蛋白表达水平与TNF-α和IL-6含量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和高剂量实验组的小鼠心肌组织中IL-6含量分别为(1.24±0.54)、(7.72±0.24)、(2.90±0.50)和(2.78±0.56) ng·L-1...  相似文献   
3.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是一种主要由糖皮质激素诱导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骨科常见疾病,其具有治愈难度大、愈后效果差等特点。而且其具体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成骨相关信号通路对骨形成的影响至关重要,糖皮质激素诱导的成骨相关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及转运所导致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异常、骨代谢功能紊乱、成骨形成障碍等因素或是造成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骨骼的形成、重塑能力都离不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参与,其是一种拥有不断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干细胞,更好地强化骨骼重塑能力关键就在于提高其成骨分化能力,并且这是抑制骨吸收,阻止破骨细胞分化的重点。传统中药对骨坏死的治疗在古时已有应用,《本草汇言》记载:“凡下焦之虚,非杜仲不补……足胫之酸,非杜仲不去;腰膝之痛,非杜仲不除……补肝益肾,诚为要药。”这表明古代医家早已开始运用杜仲补益肝肾,强健筋骨的功效对骨坏死进行有效治疗。随着国家支持中医药发展的力度加大,传统中医药在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方面的研究不断增加,多项研究都发现中药通过影响靶向信号分子可以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产生积极的作用,促进成骨及骨缺损修复,进而对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及发展。中药调控成骨相关信号通路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现就中药单体通过调控成骨相关信号通路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挖掘探究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抑制破骨细胞分化、促进骨形成的机制,以期为中药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更深层次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致盲率且发病年龄逐渐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该病是由糖尿病诱导的视网膜损伤,是以眼底出血、硬性渗出、微血管瘤、棉絮斑、新生血管生成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眼底病变,中医将其归于“消渴内障”等病证范畴。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有效阻止该病进展的方法,因此选择一种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来防治DR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证实,中医药在治疗DR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利用其多生物活性成分、多靶标、多路径等优势,对DR的发展过程进行多方位干预。笔者通过对中药单体及复方干预DR进展相关文献进行查阅,重点对中药单体及复方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核转录因子-κB(NF-κB)、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Hippo、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等多条信号通路治疗DR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防治DR提供更多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使用率逐年升高,青年人群大多需要长时间学习和高强度工作,且缺乏正确的眼部护理常识,加之身体、心理等因素影响,常会出现视物不能持久,久则视物昏花、眼部干涩不适、酸胀疼痛等视疲劳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本文对视疲劳中医外治法的近年文献进行综述,发现中医学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思想的指导下,使用针刺、灸法、推拿、耳穴法、刮痧、中药熏洗等外治法,能够有效缓解视疲劳症状,具有疗效显著、痛感低、操作简便、容易接受等优点。本研究可为中医外治法治疗视疲劳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