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在缺氧复氧诱导神经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中药银杏叶提取物的保护机制。方法 实验使用胎龄 16~ 17日Wistar大鼠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进行原代分离培养 ;采用Wright Giemsa染色 ,光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原位末端标记法确立缺氧复氧神经细胞凋亡病理模型 ;应用NADPH d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神经细胞一氧化氮合酶 (NOS)的表达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检测。 结果 缺氧复氧可以使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发生凋亡 ,随缺氧时间的延长 ,凋亡细胞数渐多 ,至缺氧 8h复氧 18h达高峰 ;在缺氧 2h(H2 R0 组 )和缺氧 8h复氧 18h(R8R1 8)组中神经细胞NOS表达均显著增高 ,与正常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P <0 0 5 )。EGB能显著抑制此双时相NOS活性的增强 ,并明显降低神经细胞凋亡率。 结论 缺氧复氧损伤可诱导培养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发生凋亡。NOS表达增强从而使NO产生增加可能是缺氧复氧诱导神经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银杏叶提取物 (EGB)经下调NOS表达活性 ,抑制NO的产生保护培养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免于凋亡。  相似文献   
2.
鼠胚脑皮质及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神经细胞原代培养是研究神经细胞的重要手段之一[1,2].传统方法是将神经细胞与神经胶质细胞混合培养,因此无法满足在单一神经细胞培养基础上进行研究的需要。1998年10月至1999年9月,我们对传统混合培养方法在取材、消化、温度、机械操作等方面进行控制和改进,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相对单一的神经细胞培养物和单神经细胞网络,为进一步开展神经生物学研究提供了相对稳定的体外模型。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预缺血处理脑保护效应,以及神经细胞凋亡与缺血性脑损害的关系.用家兔15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n=5),缺血组(B,n=5),预缺血处理组(C,n=5).A组只作手术操作;B组采用二血管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夹闭,MAP<40mmHg)全脑缺血10min;C组在缺血前增加预缺血处理2min,再灌注半小时.对比观察缺血后3d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和缺血细胞数变化,同时使用TUNEL原位标记法,检测缺血3d后海马区的凋亡细胞.结果:(1)C组神经元密度与A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绝经期乳腺癌妇女服用他莫昔芬(tamoxifen,TAM)后Ki-67及Bcl-2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方法:46例绝经后因乳腺癌服用TAM超过6个月妇女的子宫内膜为研究组,行宫腔镜检查及内膜活检。18例因子宫脱垂行子宫切除的绝经后妇女的萎缩型子宫内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法测定Ki-67及Bcl-2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Ki-67在TAM相关内膜腺上皮细胞呈显著高表达(15.41±4.83vs9.05±5.52,P=0.009);Bcl-2在TAM相关内膜腺上皮细胞呈较高表达,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0.50±0.17vs0.43±0.11,P=0.077)。结论:绝经后乳腺癌妇女服用TAM能引起子宫内膜细胞增殖,但并不代偿性促进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增殖是TAM对绝经后子宫内膜作用机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酪氨酸激酶受体KIT在小鼠结肠黏膜上皮的表达及作用。 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技术检测c-kit基因及KIT
蛋白在野生型C57BL/6小鼠结肠黏膜上皮的表达;用免疫荧光染色显示野生型C57BL/6小鼠以及乙基亚硝酸钠(ENU)诱变的c-kit基因点突变纯
合子小鼠(Wads m/m)结肠黏膜上皮KIT阳性细胞的部位;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30 mg/kg)观察对比野生型以及Wads m/m
小鼠结肠黏膜上皮BrdU掺入情况及动态变化,分析KIT在结肠黏膜上皮更新过程的作用。 结果 RT-PCR检测结果表明,在野生型小鼠结肠黏膜组
织表达 c-kit基因, Western blotting证明在肠黏膜组织存在KIT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显示,KIT阳性细胞位于结肠黏膜上皮,主要位于肠腺隐
窝基底部,但是Wads m/m小鼠KIT阳性细胞数以及KIT蛋白表达量较野生型小鼠明显减少;BrdU掺入实验发现,Wads m/m小鼠远端结肠黏膜上皮
BrdU摄入和更新速度较野生型小鼠明显减慢。结论 结肠黏膜上皮表达KIT蛋白与结肠黏膜上皮的更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正>消化管的肠神经系统[1]及Cajal间质细胞[2]在调节胃肠的舒缩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能直观地全面地观察到这些细胞在肌间或者肌内的整体构象和形态变化,对于更好地理解消化管壁的结构以及它们与胃肠运动相关疾病的关系,都有很好的作用。使用全层铺片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可以达到这个要求[3-4]。利用全层铺片可以很好地补充冰冻切片或石蜡切片在实验观察中的不足。在制备全层铺片时,由于所使用的实验动物和固定方法的不同以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食管闭锁并气管食管瘘的早期胚胎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阿霉素诱导制作食管闭锁并气管食管瘘(esophageal atresia and 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EA-TEF)大鼠模型,探讨胚胎发育中气管、食管分化异常的发生机制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明确孕龄的SD雌性孕鼠9只,随机分为正常组2只及模型组7只,模型组于E6~E9d每日腹腔注射2mg/kg阿霉素,正常组不注射。正常组于E11.5、E12.5d,模型组于E11.5、E12.5、E13.5d取材。进行HE及PAS染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10(fibroblast growth factor7,FGF7,10)免疫组化染色。留1只模型组孕鼠于E21d处死,体式镜下解剖。结果①正常对照组:HE染色可见到11.5d肺芽萌出,12.5d时可见气管、食管分离,在气管、食管分离处的前肠壁内有大量的凋亡小体。PAS染色及FGF7、10免疫组化染色可见前肠背侧半及食管为阴性,前肠腹侧半及气管部分为阳性;②模型组:HE染色11.5d未见明显肺芽萌出,12.5d可见瘘管与两侧支气管类似三分叉结构,在几乎相同水平发出。PAS染色及FGF7、10免疫组化染色可见瘘管组织阳性染色,近段前肠可见喉气管憩室以远的腹侧半为阳性。结论对正常大鼠及阿霉素致畸动物模型早期胚胎学的观察得出以下结论:①正常气管、食管的分隔可能与局部细胞的凋亡有关;②气管、食管的正常分隔可能为前肠正常发育的必要条件;③FGF7、10在模型组TEF中表达,表明可能存在间充质细胞的异常,产生异常的信号因子导致TEF。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对脓毒症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90例脓毒症患者经充分液体复苏后.随机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观察用药后肾功能的变化,包括尿量、肌酐清除率(CCr)、钠排泄分数(FeNa)等指标.结果 多巴胺组尿量、FeN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多巴酚丁胺组[(3072±480)、(2038±515)、(362±522)ml/24 h,(3.80±1.09)、(2.06±1.14)、(2.10±0.95)%,均P<0.05].多巴酚丁胺组的CCr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多巴胺组[(79.2±39.1)、(50.6±21.8)、(47.4±16.7)ml/min,P<0.05].结论 多巴胺能增加尿量和FeNa,但不增加CCr,多巴酚丁胺可增加CCr,但对尿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CFSE)与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CB-MSCs)和神经分化的CB-MSCs对大鼠脾淋巴细胞(LCs)刺激作用的敏感程度. 方法 分别制备刺激细胞和LCs,将刺激细胞分为4组:1. CB-MSCs组;2. Dif-CB-HSCs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7d后维甲酸(RA)处理4d诱导其神经分化细胞;3. SH-SY5Y组:人源SH-SY5Y细胞(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作为阳性对照组;4. Auto-LC组:自体大鼠LCs作为阴性对照组.分别将上述各组刺激细胞与LCs进行混合培养,分别通过酶标仪(MTT法),流式细胞术(CFSE法)检测LCs增殖情况( n =3). 结果 CFSE法和MTT法检测结果 均显示,CB-MSCs组和Dif-CB-MSCs组刺激LCs增殖明显弱于阳性对照组(SH-SY5Y细胞组),但CFSE法检测结果 显示,CB-MSCs组和Dif-CB-MSCs组细胞刺激LCs增殖百分率高于阴性对照Auto-LC组,MTT法检测结果 显示,CB-MSCs组和Dif-CB-MSCs组的吸光度( A )值稍低于阴性对照Auto-LC组. 结论 CFSE法比MTT法能更加客观地反映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在实际应用中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正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是西班牙神经解剖学家Santiago Ramony Cajal于1893年首次在胃肠道中发现的一类特殊间质细胞,与胃肠道平滑肌和神经纤维末梢在解剖学上有紧密联系,具有独立功能,既是胃肠起搏细胞,又具有传导神经递质的作用~[1]。ICC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整个消化道管壁内,按分布区域可大致分为:分布于胃、小肠和结肠内的环肌与纵行肌之间的肌间神经丛ICC;位于黏膜下环肌层表面的ICC;位于小肠深肌丛区域的ICC;广泛散布于环肌和纵肌肌束内的ICC~[2]。目前消化道全层铺片技术由于能够直观、全面地显示ICC的分布、形态以及形成的细胞网络,而成为研究胃肠神经系统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文献中却鲜少提及此方法的详细操作过程。已知ICC特异性表达由原癌基因c-kit编码的受体酪氨酸激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