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根据奥沙利铂 5-FU CF新辅助化疗方案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变化,判断每个胃癌患者对该方案的敏感程度,评估不同分化程度胃癌患者对化疗方案的敏感性,并指导术后的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方法胃癌患者40例,分为低分化(含未分化)、中分化、高分化3组,利用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同一患者化疗前、后自身肿瘤细胞凋亡率(AI)的变化。结果低分化组、中分化组、高分化组在新辅助化疗前的AI分别为5.24%、12.5%、15.6%,而化疗后AI分别为31.3%、27.9%、26.5%,各组化疗后AI与化疗前AI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全部病例化疗前的AI为12.6%,化疗后为27.2%,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新辅助化疗对肿瘤细胞有显著的治疗作用,胃癌的分化程度与对化疗的敏感性成反比;奥沙利铂 5-FU CF这一化疗方案对低、中、高分化胃癌的疗效是确切的,我们可以用患者化疗前后凋亡率的变化程度判断患者对该方案的敏感,从而指导下一步化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提高复发性大肠癌生存率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以来复发性大肠癌再手术病例5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肝转移14例,单纯吻合口复发9例,腹腔广泛转移12例,单纯腹膜后淋巴结转移6例,盆腔转移10例;再次手术共切除25例,行肠造口术、肠吻合短路手术10例,单纯置化疗泵共7例,行单纯剖腹探查术9例。结果术后42例获随访,5例已存活5年,6例已存活3年,4例手术距今不足3年仍存活,7例2年内死亡,20例1年内死亡。结论大肠癌复发再次手术仍有较高切除率,再次手术治疗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我院2008年~2010年,对8例十二指肠肿瘤患者手术切开或切除部分十二指肠壁,采用一次性缝合或吻合后,应用空肠造瘘双向置管法,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戴颖  孙杨安 《江西医药》2015,50(2):103-106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与普通干扰素(standard interferon,IFN)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和骨髓抑制情况。方法将61例接受PEG-IFN或IFN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两组ALT复常、HCV-RNA阴转及骨髓抑制情况。结果慢性丙肝患者治疗4、12、24、48周,PEG-IFN组HCV-RNA水平显著低于IFN组;IFN组治疗12周、24周、48周及治疗后12周、24周HCV-RNA阴转率分别为34.48%、44.83%、55.17%、48.28%、37.93%,ALT复常率分别为55.17%、62.07%、65.52%、68.97%、65.52%;而PEG-IFN组HCV-RNA阴转率分别为50%、59.38%、71.88%、68.75%、62.5%,ALT复常率分别为65.63%、78.13%、84.38%、84.38%、81.25%。PEG-IFN组在ALT复常、HCV-RNA阴转率等方面疗效均明显高于IFN组。在24、48周时,PEG-IFN组WBC、Neu下降程度较IFN组明显,Plt只在24周差异较明显。按年龄分成3组后,PEG-IFN组的ALT复常率及HCV-RNA阴转率均显著高于IFN组。结论 PEG-IFN治疗慢性丙肝,在ALT复常率及HCV-RNA阴转率方面优于IFN,但骨髓抑制较明显。  相似文献   
5.
探讨免疫磁珠技术检测大肠癌患者骨髓微转移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将70例大肠癌患者按组织类型分为高分化腺癌18例,中分化腺癌19例,低分化和黏液腺癌33例;按病理分期分为Dukes A期13例,B期36例,C期21例。同期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分别采集大肠癌患者及对照组骨髓血5mL,进行免疫磁珠技术敏感性测定,检测骨髓微转移阳性情况。结果大肠癌患者的骨髓阳性检出率为38.6%(27/70);对照组骨髓检测全部阴性。Dukes分期A、B、C期患者骨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7%、33.3%和66.7%,Dukes分期B、C期患者骨髓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A期患者(均P<0.01)。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低分化和黏液腺癌患者骨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1.1%、21.1%和63.6%,低分化和黏液腺癌患者骨髓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患者(均P<0.05)。结论免疫磁珠技术是一种有效检测肿瘤细胞的方法,对于早期发现肿瘤患者出现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大肠癌临床分期越晚和分化程度越低,越易发生骨髓微转移,恶性肿瘤患者定期复查骨髓微转移,能动态监测病情,评估患者预后。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联合检测血清CEA、VEGF、CA19-9在大肠癌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CEA、VEGF、CA19-9在大肠癌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及电化学发光法联合检测大肠癌(大肠癌组)、大肠良性病变(良性病变组)、健康体检者(健康体检组)血清中CEA、VEGF、CA19-9浓度,比较分析三者之间的异同。大肠癌组中,对不同病理类型、不同临床分期及不同部位肿瘤血清的CEA、VEGF、CA19-9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肠癌组血清CEA、VEGF、CA199浓度显著高于良性病变及健康体检组(P〈0.05);3项联合监测的阳性率高于任何两项组合及单项监测(P〈0.05);不同病理类型大肠癌血清中CEA、VEGF、CA19-9浓度各不相同,其中低分化腺癌和黏液腺癌以CA19-9阳性率最高,印戒细胞癌中CA724阳性率最高,高分化腺癌中CEA阳性率最高;不同部位大肠癌血清CEA、VEGF、CA19-9浓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CEA、VEGF、CA19-9浓度与临床分期有关,临床分期越晚,浓度就越高。结论联合检测CEA、VEGF、CA19-9浓度在大肠癌的诊断率,同时在大肠癌的分期及疗效预测方面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2010年~2011年,我们对15例有1次以上手术史的广泛黏连性肠梗阻患者,采用小肠系膜固定外排列术(Childs法)或小肠内支撑排列术(Baker法)进行治疗,对预防患者术后黏连性肠梗阻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肠系膜上动脉为导向的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在右半结肠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江西省肿瘤医院腹部外科临床确诊的右半结肠原发腺癌患者60例,均行腹腔镜下CME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动脉导向组(n=30)和静脉导向组(n=30)。对两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年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动脉导向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静脉导向组,术中出血量少于静脉导向组(P<0.05);动脉导向组和静脉导向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67%、1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体生存率与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肠系膜上动脉为导向的CME治疗右半结肠癌,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GIST)是1983年Mazur和Clark首先提出的一个病理学新概念,是起源于消化道间叶组织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质干细胞的一种良恶性肿瘤。本院自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了6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本就其诊治情况作一些临床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25碘粒子近距离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晚期胰腺癌采用术中直视下组织间永久植入125碘粒子。植入术后1周内行X线或CT检查有无粒子迁移。术后1、2、3、6个月后随访B超或CT检查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个月后复查CT,近期总有效率92.00%,其中完全缓解(CR)8.33%(1/12),部分缓解(PR)83.33%(10/12),无变化(NC)8.33%(1/12)。治疗后随访至今(2~9个月)所有治疗患者中出现胰漏1例,胃肠反应6例。结论125碘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近距离治疗晚期胰腺癌近期疗效好、安全、副反应少,是1种新的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手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