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药学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观察及并发症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的多种治疗措施中 ,介入治疗以创伤小 ,疗效佳 ,长期效果好 ,后遗症少等优点 ,在临床上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但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影响了临床疗效 ,我们在临床护理中通过严密的病情观察 ,及时采取护理措施 ,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 ,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自 2 0 0 0年 1月我们对收治的DVT 12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示患侧静脉血流信号消失 10例 ,减弱 2例。其中男 5例 ,女 7例 ,14~ 79岁 ,平均 5 5岁。左下肢DVT9例 ,右下肢DVT 3例。血栓累及股静脉 7例 ,髂静脉 5…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凝血、抗凝血指标在缺血性脑卒中(CI)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中的意义.方法 检测了50例CI并发LDVT患者和50例健康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P-选择素(GMP-140)、凝血酶原片断1+2(F1+2)、总蛋白S(PS)含量及抗凝血酶(AT)、蛋白C(PC)、纤溶酶原(PLg)、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活性.结果 CI并发LDVT患者的vWF、GMP-140、F1+2含量及PAI-1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总PS含量,AT、PC、PLg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血液的高凝状态是缺血性脑卒中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CI)并发下脚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血液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指标的变化,指导临床采用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应用ACL Putum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了50例CI并发LDVT患者和50例健康人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GMP-140、凝血酶原片断1+2(F1+2)含量、总蛋白S(Protein S,PS)含量、抗凝血酶(AT)、蛋白C(PC)、纤溶酶原(Pig)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华中并发LDVT患者的vWF、GMP-140、F1+2含量及PAI—1活性明显升高,而总PS含量、AT、PC、Pig活性明显降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0.001)。结论血液的高凝状态是缺血性脑卒中并发LDVT的主要因素。临床上应对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倾向的脑卒中病人的血液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进行动态检测,并给予必要的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等预防性措施,以防止L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王秀丽  孙成桂 《山东医药》2003,43(20):68-69
患者女,25岁。两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感四肢麻木(以手、足为主,无疼痛),双手持物不稳、颤动,行走时感双下肢沉重、不稳,但无明显乏力。站立时双眼视近物模糊,伴头晕、恶心、呕吐,上腹不适,食欲下降,少汗,有站立晕厥史。发病以来情绪易激动,睡眠差,大小便困难(但次数、性状正常)。颅脑CT示轻度脑萎缩,颈椎MRI示颈椎退变,诊断为末梢神经炎,脊髓空洞症待排,未进行特殊治疗。查体:卧位血压120~145/90~100mmHg,站立位血压为50~60/30~45mmHg,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LDVT)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各项指标 ,探讨高凝状态在LDVT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指导临床采用合理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 :以 74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 ,测定 74例LDVT患者的血小板数量 (BPC)、血小板聚集率 (PAgT)、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 (GMP - 14 0 )分子数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g)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含量 ;抗凝血酶III活性 (AT -IIIA)、蛋白C活性 (PC)、总蛋白S含量 (PS) ;纤溶酶原 (PIg)活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PA -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LDVT患者的PAgT、GMP - 14 0分子数明显升高 (P <0 .0 5 ) ;PT、TT、APTT、AT -IIIA、PC、PS、PIg活性、tPA -A水平均明显降低 ;而Fg、VWF及PAI- 1含量均明显增高 ,与正常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 (均P <0 .0 0 1)。结论 :血液凝血、抗凝和纤溶活性异常所致的高凝状态在LDVT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临床应采用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联合指导LD VT的防治 ,以取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6.
动脉导管介入治疗脑梗塞是采用seldinger法行股动脉处穿刺插管至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在X线电视监测下行碘造影,显示血栓形成段的血管,局部给予高浓度溶栓药物的方法。与颈内动脉穿刺相比有位置表浅易于穿刺、周围神经分布少不易损伤、插管后可选择性到达颈内动脉或椎动脉、插管后易于包扎等优点。我院自1998年1月至今对10例脑梗塞患者(发病均6h以内)采用了该法进行治疗,并配合密切观察与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脑梗塞10例,均符合1986年第2次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梗塞诊断标准,经CT确诊。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