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人被犬、猫咬伤之后,为了预防狂犬病的发生,除了伤口的处理及酌情应用血清外,及时全程注射狂犬疫苗仍为目前唯一有效的预防方法。据有关资料统计,被疯犬咬伤后既使及时全程注射狂犬疫苗仍有7.35%人发病。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其一,狂犬疫苗为生物制品,贮存期间应严格控制在2——10℃温度范围内,冻结或超过规定温度范围均易失效。有些人虽说进行了预防注射,但因疫苗保存不当或过期失效,机体不能产生抗体,起不到保护性免疫的作用。其二、由于伤口未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彻底,致使病毒不断进入人体,也增  相似文献   
2.
本文于1985年在国内开始应用计数蚊胃摄入微丝蚴数与供血者同量末梢血微丝蚴数相比较的方法,观察淡色库蚊吸血时的微丝蚴摄入量及幼丝虫发育成熟率。以3组共16例不同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作供血源,即超低密度(60μl末梢血查不出微丝蚴,1ml静脉血微丝蚴10条以下)7例、低密度(60μl末梢血微丝蚴5条左右)5例,和中等密度(60μl末梢血微丝蚴数10条)4例,淡色库蚊吸血时摄入微丝蚴数与末梢血微丝蚴数相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差异(t分别为0.667、0.791和0.014.p均大于0.05);3组淡色库蚊幼丝虫发育成熟率依次为11.5%、37.1%和45%。以上结果提示,淡色库蚊吸血时摄入微丝蚴未见浓集现象,而幼丝虫发育成熟率则随供血者微丝蚴密度增高而增高。  相似文献   
3.
B超诊断胃病     
<正> 胃超声检查由于受气体和粘液的干扰,对胃的成像与胃的疾病诊断造成一定的困难。经医务工作者多年的努力探讨,目前已有较大的突破性进展。特别是“中药胃超声快速显像液”的研制成功,给胃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口服本显像液后1-2分钟内即可消除胃内气体和粘液,胃腔内呈无回声暗区,同时不改变正常生理与病理内环境。在B超下能清楚的显示胃壁层次的组织结构,以及贲门,胃体,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各个部位的病变。对人体无毒,无害,无损伤。经胃镜,病理、X线验证对照,显像效果稳定。灵敏度  相似文献   
4.
<正> 1978年,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合成一种抗丝虫新药——呋喃嘧酮(M170),经实验研究证实对棉鼠丝虫及长爪沙鼠体内的马来丝虫成虫和微丝蚴有较明显的杀灭作用,特别对棉鼠丝虫成虫的效果尤为显著,且具有毒性低,吸收快,排泄快等优点。我省于1981年3月对该药治疗丝虫病人进一步作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1982-1995年,在河南省确山县赵庄等3个村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采取普服0.3%-0.4%的海群生药盐4-6个月和微丝蚴血症者加服海群生4.2g7日双疗程防治措施后,终止防治措施,进行病原学和蚊媒的纵向观察.结果表明,有效地控制微丝蚴血症者,使微丝蚴率降到1%左右、微丝蚴密度降到5条以下/60μl,在10年以内,可以阻断班氏丝虫病的传播,达到消灭班氏丝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正> 班氏丝虫病行区经过防治达到基本消灭标准后能否阻断丝虫病传播,是我国目前斑氏丝虫病防治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于1982年开始在我省斑氏丝虫中度流行区确山县进行此项研究。确山位于我省南部,东径114°2’,北纬32°48。该县地势起伏,有山区、丘陵、平原。年平均温度15℃,平均相对湿度60%,年降雨量700—1000mm。居民区周围多淡色库蚊孳生地,  相似文献   
7.
对110家农村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调查显示,卫生许可证持有率为70.0%,健康证持证率为79.2%.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布局不合理、卫生设施不完善、凉菜制作和餐具洗消保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卫生管理和索证制度不健全、从业人员个人卫生意识较差.针对现状提出的管理对策是必须建立农村食品卫生监督体系,探索农村食品卫生监管的长效机制,开展对农村大中型聚餐、业余厨师和出租餐具的监管,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和执法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及早改变农村食品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8.
<正> 丝虫病的诊断方法到目前为止仍以夜间查血发现微丝蚴为主。国内多采用120mm~3的双片法。但很多学者对采用双耳或单耳取血持有不同意见。究其区别何在,我们在确山县城郊公社贯山大队进行了1114例单耳和双耳取血方法的比较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988年4月—1990年5月对豫东北平原10个县、市42个点22056人进行了土源性线虫的流行病学调查,人群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1.9%。查见土源性线虫5种,其感染率分别为:蛔虫40.7%、镜检钩虫9.2%、鞭虫2.3%、蛲虫(12岁以下的儿童)21.8%和粪类圆线虫0.02%。钩虫的男、女感染率差别有显著意义,这可能与女子积肥耕作、赤足下田机会多有关;0—19岁(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年龄组人群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的,学生较其他职业的感染率为高,可能与他们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自1954年报告首例丝虫病人以来,经过50年代的流行病学调查,摸索治疗方法;60年代的继续流行病学调查,小面积防治试点;70年代和80年代分期分批开展了以县(市)为单位的大面积普查普治,经省、地(市)、县反复进行防治效果考核,至1986年在全省范围内达到了基本消灭标准。1987年10月经卫生部丝虫病抽查复核组进行资料复核和现场血检,确认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现将防治研究过程和结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