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倪海雯  孔祥图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2):1139-1143,1136
目的:研究新藤黄酸对于多发性骨髓瘤LP-1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血管生成抑制作用。方法:通过采用CCK-8细胞活力检测法研究了新藤黄酸对LP-1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采用Annexin V-EGFP荧光染色法定性检测及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了新藤黄酸对LP-1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采用级联酶底物显色法检测了新藤黄酸对LP-1多发性骨髓瘤细胞caspase-3酶原活化状态的影响;划痕法检测了新藤黄酸对血管内皮细胞体外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结果:新藤黄酸能明显抑制LP-1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体外增殖,其IC50为7.765μM。新藤黄酸可诱导LP-1细胞发生细胞凋亡,此效应具有剂量依赖性,新藤黄酸60μM作用于LP-1细胞24h细胞凋亡百分率达到59.8%。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新藤黄酸可引起LP-1细胞caspase-3酶原活化,提示新藤黄酸引起的LP-1细胞凋亡过程中caspase-3酶原活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新藤黄酸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人血管内皮细胞划痕修复,提示新藤黄酸能抑制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体外血管生成能力。结论:新藤黄酸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具有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此作用机制部分是通过级联酶原活化的途径实现,新藤黄酸亦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体外血管生成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液病患者并发血栓情况,分析高危因素,为今后临床预防、治疗血栓栓塞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血液科住院患者3 486例,记录其中发生血栓的患者情况,并加以统计。结果:总体血栓发生率为1.49%,恶性血液病发生率2.07%,占全部血栓的86.54%;非恶性血液病发生率0.53%,占全部血栓的13.4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龄、深静脉置管、输血、糖皮质激素、化疗、血小板计数减少为血栓栓塞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并发血栓栓塞的风险明显高于非恶性血液病,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减少血栓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体外扩增的不成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胸腔内注射对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从6例对化疗耐药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细胞因子诱导培养获得不成熟DC,每4周患者胸腔内注射DC(5~10)×107个,连续3次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后患者胸腔积液的变化及治疗的不良反应,流式细胞仪检测胸水中T细胞、NK细胞亚群。结果:总体疗效为:CR 2例,PR 1例,SD 1例,PD 2例,有效率为50%(3/6),获益率(CR+PR+SD)为66.7%。2例CR均为肾癌患者,缓解时间达26周和147周;3例肺癌患者中1例PR、1例SD及1例PD;1例恶性胸膜间皮瘤PD;治疗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DC治疗后6例患者胸水中的T细胞百分率均较治疗前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K细胞百分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采用无抗原加载的自体不成熟DC胸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肯定,可能主要是通过NK细胞介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CAG方案联合中药扶正解毒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9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应用CAG方案(阿糖胞苷10 mg/m2,q12 h,皮下注射,第114天,阿柔吡星20mg,第1,3,5,7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00μg/m2,1次/d)联合中药扶正解毒治疗。观察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9例AML患者,临床有效14例(73.4%),其中完全缓解11例(57.9%),部分缓解3例(15.8%),无效5例(26.3%)。结论:CAG方案联合中药扶正解毒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化疗相关死亡率低。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采用基因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分析手段探索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PCL)的肿瘤新生抗原。方法:采集1 例原发性PCL患者复发期和缓解期的外周血样本,利用基于序列分型的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HLA分型,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全外显子组和转录组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NetMHCpan预测新生抗原。结果:该患者复发期外周血中发现6 个肿瘤特异的错义突变基因,分别为FRG1、MLL3、SVIL、MYOM1、ZDHHC11、RFPL4A基因;结合患者的HLA亚型,通过生物信息预测出43条新生抗原。优先选取表达水平较高的FRG1 和MLL3 基因突变所产生的20 条新生抗原,其中4 条新生抗原高度亲合患者的HLA分子,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完成了1 例原发性PCL肿瘤新生抗原的筛查和预测,实践说明基于肿瘤特异的体细胞突变预测新生抗原的方法对于原发性PCL同样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对荷B细胞淋巴瘤小鼠脾脏中髓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 MDSC)的影响,以及吉西他滨化疗联合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治疗巨大淋巴瘤的疗效。方法:小鼠皮下接种A20淋巴瘤细胞,30 d后形成巨大肿瘤,流式细胞仪分析吉西他滨化疗前后荷瘤小鼠脾脏中Gr1+CD11b+ MDSC的比例,免疫磁珠纯化的脾脏MDSC体外加入吉西他滨共培养后,AnnexinV/PI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观察荷瘤小鼠接受吉西他滨化疗联合DCs瘤内注射后肿瘤生长情况及小鼠存活期。结果:荷A20淋巴瘤小鼠脾脏中MDSC的比例显著上调,是正常小鼠脾脏中的10倍以上。体外吉西他滨时间依赖性诱导MDSC凋亡与坏死;荷瘤小鼠体内注射吉西他滨后,脾脏中绝大部分的MDSC被清除。单独吉西他滨注射或DCs瘤内注射对肿瘤生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小鼠平均存活天数分别为(48.8±3.6)d和(47.2±7.4)d,而对照组小鼠平均存活天数为(38.8±2.2)d;吉西他滨化疗联合DCs瘤内注射后瘤体持续显著缩小,60%小鼠存活时间均超过90 d。结论:吉西他滨可有效清除荷瘤小鼠脾脏MDSC,吉西他滨化疗与DCs瘤内注射免疫治疗具有协同效应,可以提高对巨大淋巴瘤的疗效,本实验为应用生物化疗综合治疗模式治疗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消癌解毒方联合R-CHOP样方案治疗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消癌解毒方联合一线R-CHOP样方案,对照组单纯采用R-CHOP样方案,两组均化学治疗6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变化及中医临床证候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实体瘤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卡氏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KPS)评分显著升高(P<0.05),中医证候积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KPS评分升高程度和中医证候积分降低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癌解毒方联合R-CHOP样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雷公藤红素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LP-1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通过雷公藤红素体外作用于多发性骨髓瘤LP-1细胞,研究其对于细胞增殖及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EnoGeneCell TM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研究雷公藤红素对LP-1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采用膜联蛋白Ⅴ(AnnexinⅤ)-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荧光染色法定性检测及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雷公藤红素对LP-1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凋亡的诱导作用,采用级联酶底物显色法检测雷公藤红素对LP-1多发性骨髓瘤细胞Caspase-3酶原活化状态的影响。结果雷公藤红素能明显抑制LP-1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体外增殖,其半数抑制浓度(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0.881 7μmol/L。雷公藤红素可诱导LP-1细胞发生细胞凋亡,此效应具有剂量依赖性,雷公藤红素60.0μmol/L作用于LP-1细胞24h可诱导细胞凋亡百分率达到80.7%。雷公藤红素可引起LP-1细胞Caspase-3酶原活化。结论雷公藤红素可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增殖,诱导其凋亡,此作用可能通过Caspase-3酶原活化途径而实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白血病样非淋巴结性套细胞淋巴瘤(LNNMCL)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2例LNNMCL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取骨髓或脾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利用HE染色、免疫组化等方法明确诊断后治疗并随访,结合文献分析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2例均为老年患者,实验室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显著增高,影像学检查脾大,未检测到肿大淋巴结,血涂片内检测到小到中等大淋巴细胞,核圆或椭圆,深染,可见凹陷及小核仁,流式检测提示肿瘤细胞表达B系表型;病理检查肿瘤淋巴细胞免疫组化阳性表达CD20、CD79a、PAX-5、CD5、CD43、CyclinD1,阴性表达SOX11、Bcl-6、CD10,细胞增殖活性较低,Ki-67增殖指数约5%;一例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核型分析染色体为非复合核型伴t(11;14)(q13;q32)染色体易位,另一例患者在脾脏组织中用二代测序检测出IgH/CylinD1基因易位,2例基因检测均显示IgHV及P53突变。综合临床、形态、免疫表型及基因检测结果,诊断为白血病样非淋巴结性套细胞淋巴瘤。采用化疗和靶向治疗后,分别随访69、12个月,患者病情稳定,健康状况良好。结论 白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现代医学血栓理论及中医血瘀理论,对血液病患者血小板减少并发血栓栓塞患者进行辨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液科近10年住院患者中血小板减少并发血栓患者的资料,对其生理特征及血栓高危因素加以统计分析。结果:深静脉置管、输血、使用糖皮质激素为血小板减少合并血栓栓塞的高危因素。结论:血液病患者在血小板减少时也极易并发血栓栓塞,在治疗过程中,需时刻警惕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