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LST因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其生长方式不同于一般的隆起样肿瘤,本文总结39例LST在染色及放大内镜后行EMR及EPMR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方法 内镜检查发现肠道黏膜发红或粗糙、血管网不清或消失等病变,行染色后放大内镜观察其腺管开口类型.结果 2年中共发现39例LST病变.其中黏膜内癌1例,锯齿状肿瘤1例.39个病变内镜分型颗粒均一型18个,结节混合型20个,假凹陷型1个.病变最大为35 mm×43 mm;11~20 mm 12个,21~30 mm 15个,30 mm以上12个.大肠黏膜腺管开口类型ⅢL型21个,其中17个为管状腺瘤;Ⅳ型14个,其中10个为绒毛状腺瘤;Ⅴ型1个,为黏膜内癌.所有病例均行EMR或EPMR切除.结论 应用黏膜染色技术和放大内镜有助于LST的诊断,内镜窄带成像术能缩短检查时间.LST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ⅢL型或Ⅳ型,ⅢL型腺管开口多为管状腺瘤,Ⅳ型腺管开口多为绒毛状腺瘤,一旦出现Ⅴ型腺管开口则表明已经有癌变发生.无症状人群的检查也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 (HCV C)在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中对核转录因子 κB(NF- κB)的调控作用。方法 利用稳定表达 HCV C蛋白的 QBC939细胞株 (QBC939HCV C+) ,通过 NF- κB报道基因分析法、凝胶迁移率分析 (EMSA)检测 HCV C蛋白增强肝门部胆管癌细胞 NF- κB的 DNA结合活性和反式激活活性。 RT-PCR、Western blot检测 HCV C蛋白对核转录因子 κB抑制蛋白 α(IκBα) m RNA及 P5 0、P6 5、IκBα蛋白表达及 IκBα蛋白磷酸化的影响。结果  1EMSA结果显示 QBC939HCV C+细胞系中 NF- κB相对信号密度明显比 QBC939细胞高。 2将 p NF- κB- lun表达质粒转染稳定表达 HCV C蛋白胆管癌细胞系中 ,通过单光子检测仪检测荧光素酶活性 ,结果显示 QBC939HCV C+细胞中活化 NF- κB为 12 .8倍 ,而 QBC939细胞中 NF- κB为 2 .6倍。 3RT- PCR显示IκB m RNA在 QBC939HCV C+细胞和 QBC939细胞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稳定表达 HCV C蛋白的 QBC939HCV C+细胞株的胞核中的 P5 0、P6 5蛋白高水平表达 ,而未转染 HCV C蛋白的 QBC939细胞仅检测出极低水平的 P5 0、P6 5蛋白。在 QBC939HCV C+细胞胞浆中 IκBα蛋白低水平表达 ,QBC939细胞高水平表达 ,但 IκBα蛋白磷酸化水平则相反。结论  HCV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术后病人肠内生态营养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肠内生态营养在结直肠癌手术后病人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将52例结直肠癌术后病人随机分为生态营养组(EEN组)和普通营养组(NEN组),每组26例.术后第3天给予相应的肠内生态营养或普通肠内营养后,分别对两组病人的胃肠道症状、腹泻情况及腹泻评分、菌群比例、营养状况指标、感染状况指标、免疫学指标等进行评价.结果 与NEN组对比,EEN组病人总腹胀天数和总腹痛天数减少(t=432.67、540.83,P<0.05),总腹泻天数和总腹泻人数减少(χ2=3.85,t=721.11,P<0.05).EEN组病人腹泻评分在术后第6 天低于NEN组(t=5.79,P<0.05).EEN组病人术后检测的菌群比例高于NEN组(t=5.30,P<0.05).两组病人各时间点相同营养指标、感染状况指标、免疫学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病人应用肠内生态营养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胰腺癌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虽然近年来出现了如术中放射治疗和经门静脉化疗等治疗措施,但胰腺癌总体5年生存率仍不到4%,总的中位生存期不到20月,出现转移后中位生存期则低于6月。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人们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有长足的进步,为胰腺癌开辟新的治疗途径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胰腺癌基因治疗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内镜注射硬化疗法(EIS)联合部分脾栓塞(PSE)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我科于2005年2月至2008年11月收治22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合并脾功能亢进的门脉高压患者采用内镜硬化剂注射联合部分脾栓塞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定期随访和比较术前术后的消化道出血、肝功能评级及外周血象的变化。结果 EIS平均次数1.8次,所有患者均行1次PSE治疗。术后随访5-30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未见有再出血,肝功能部分改善,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结论 EIS联合PSE方法对肝硬化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和门脉高压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mSDC2)检测在东莞市石排镇居民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2021年5月至2022年2月期间, 东莞市石排镇政府采用整群抽样方法确定东莞市石排镇18个村的筛查范围, 对符合初筛标准的居民由东莞市石排医院开展粪便mSDC2检测, 确定高危人群, 初筛阳性者建议其接受肠镜复查。观察mSDC2检测初筛的阳性率、肠镜依从率、肠镜检出率以及筛查成本-效益。结果有效筛查人数共计10 708人, 筛查参与率54.99%(10 708/19 474), 合格率97.87%(10 708/10 941)。筛查对象中, 男性4 713例(44.01%), 女性5 995例(55.99%), 年龄为(54.52±9.64)岁;以年龄段分组, 40~49岁组3 770人(35.21%), 50~59岁组3 882人(36.25%), 60~69岁组2 017人(18.84%), 70~74岁组1 039人(9.70%)。通过初筛检出mSDC2阳性结果的居民共计821人, 初筛阳性率为7.67%(821/10 708), 521人接受了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确定多学科综合治疗晚期肝癌的最佳方案. 方法150例晚期肝癌患者分为肝动脉栓塞术(TACE)组、TACE+艾迪组、 联合药物组,每组50例. TACE组采用TACE法,采用Selding’s方法穿刺股动脉,将导管选择插至肝固有动脉、左右肝动脉至病变肝动脉支,分别灌注吡柔比星10~30 mg、奥沙利铂120~150 mg,栓塞剂采用进口超液化碘油10~50 mL,4~6周后重复化疗栓塞,2~5次. TACE+艾迪组:TACE后予以艾迪注射液7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qd,连用28 d为一个疗程,至少治疗2个疗程. 联合药物组:在TACE加艾迪组基础上加用替比夫定60 mg.d-1. 比较3组患者生活质量、骨髓抑制、肝功能、甲胎蛋白(AF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方面差异. 结果 TACE组,TACE+艾迪组,联合药物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44.4%,61.1%,75.0%;AFP总有效率分别为58.5%,62.2%,60.5%;卡氏评分提高有效率分别为64.0%,80.0%,78.0%;治疗后疗效分别为60.0%,74.0%,78.0%;Ⅰ度+Ⅱ度毒性反应分别为17,32,29例,Ⅲ度+Ⅳ度毒性反应分别为33,18,21例;治疗前VEGF为(508±123),(532±75),(482±64) pg.mL-1,治疗后分别为(242±84),(143±61),(152±97) pg.mL-1. 结论 TACE联合艾迪注射液是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一个较好的综合治疗方案,其抗癌的协同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VEGF水平.  相似文献   
8.
HCV C 蛋白调控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中NF-κB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花  陈汝福  孔宪和  陈积圣 《肿瘤》2004,24(6):550-553
目的探讨HCV C蛋白在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中对核转录因子κB(NF-κB)调控作用.方法利用稳定表达HCV C蛋白的QBC939细胞株(QBC939 HCV C ),通过NF-κB报道基因分析法、凝胶迁移率分析(EMSA)检测HCV C蛋白增强肝门部胆管癌细胞NF-κB的DNA结合活性和反式激活活性.RT-PCR、Western blot检测HCV C蛋白对核转录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mRNA及p50、p65、IκBα蛋白表达及IκBα蛋白磷酸化的影响.结果①EMSA结果显示QBC939HCV C 细胞系中NF-κB相对信号密度明显比QBC939细胞高.②将pNF-κB-lun表达质粒转染稳定表达HCV C蛋白胆管癌细胞系中,通过单光子检测仪检测荧光素酶活性,结果显示QBC939HCV C 细胞中活化NF-κB为12.8倍,而QBC939细胞中NF-κB为2.6倍.③RT-PCR显示IκBα mRNA在QBC939 HCV C 细胞和QBC939细胞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稳定表达HCV C蛋白的QBC939 HCV C 细胞株的胞核中的p50、p65蛋白高水平表达,而未转染HCV C蛋白的QBC939细胞仅检测出极低水平的p50、p65蛋白.在QBC939HCV C 细胞胞浆中IκBα蛋白低水平表达,QBC939细胞高水平表达,但IκBα蛋白磷酸化水平则相反.结论HCV C蛋白通过增加IκBα降解激活的NF-κB在肝门部胆管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切胃肠大息肉的治疗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09年12月内镜下电切除胃肠大息肉1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成功率97.4%,病理组织学示管状腺瘤42例,绒毛管状腺瘤35例,绒毛状腺瘤30例,增生性息肉6例,2例术后病理示浸润癌转外科开腹手术.17例术后即刻出血,均内镜下止血成功;5例术后24 h出血,其中3例经内镜下止血成功,1例经输血及内科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另1例迟发型出血者金属夹治疗后再次出血转外科手术治疗.无穿孔、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术后随访均未发现复发.结论:内镜下治疗胃肠大息肉的方法安全、有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憩室在胆结石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的462例患者,其中合并乳头憩室92例(憩室组).无合并乳头憩室370例(非憩室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胆结石的患病率、结石发生部位及结石成分方面的差异.结果:本组462例患者中,憩室组92例,占19.9%,非憩室组370例,占80.1%.憩室组平均年龄61.8岁,明显高于非憩室组(61.8 vs 51.2岁,P<0.01),且憩室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P<0.01).本组92例十二指肠憩室有72例合并胆结石,其发生率78.26%,而非憩室组370例中仅97例合并胆结石,占26.2%.十二指肠憩室组并结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憩室组.本组中乳头旁憩室胆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乳头周围型憩室者,有显著性差异.乳头旁憩室患者的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及胆囊结石,且结石成分主要为胆色素结石.结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胆结石发病率显著增高,且主要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