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整理古代文献关于内关穴的论述,总结内关穴的应用规律。方法 :以《中华医典》(4版)收录的1 000部书籍为检索范围,对内关穴主治病证、腧穴配伍、主治病证、刺法、灸法、刺激量等文献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结果:总结出关于内关穴主治应用条文280条,涉及93部古籍,内关配伍的使用频次为631次,与内关穴配伍的腧穴共计125个。结论:与内关穴配伍前20位的穴位为:足三里、公孙、大陵、上脘、中脘、照海、神门、三阴交、肾俞、膈俞、曲泽、曲池、心俞、合谷、太冲、膏肓、胃俞、脾俞、列缺、昆仑。常用的针刺深度为刺5分,常用的灸量为灸3壮。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和总结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用药规律,并根据用药规律对新方剂做出预测。方法:收集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中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文献并建立方剂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挖掘其中的用药规律。结果:筛选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方剂166篇,分析得到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38味常用药物、11种常用药对用药模式,22个新方核心组合及11个新处方。结论:分析显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药物主要以补肾活血化痰类药物为常见。通过聚类分析得到的新方,与临床上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常用方剂桂枝茯苓丸、归芍地黄汤合越鞠丸、加味导痰汤等有相似的治疗作用,但同时又参以补脾疏肝之药物,以补脾虚调达肝气。其配伍组合符合补肾活血、化痰祛瘀等临床主要治疗思路,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为临床新药的开发和利用奠定的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杨鸿  孔冬冬 《中国药物警戒》2014,(6):325-327,330
目的观察金黄止咳颗粒的止咳、化痰和抗炎作用。方法分别采用小鼠氨水引咳法、豚鼠枸橼酸引咳法观察金黄止咳颗粒止咳作用,气管酚红排泌法观察其化痰作用,及小鼠二甲苯耳肿胀法和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肿胀法观察其抗炎作用。结果金黄止咳颗粒可明显延长小鼠和豚鼠的咳嗽潜伏期和减少咳嗽次数;显著增加小鼠呼吸道黏膜酚红的排出量,对二甲苯和角叉菜胶所致急性炎症反应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结论金黄止咳颗粒具有明显的止咳、化痰和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4.
总结近几年来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进展,以便为治疗和研究本病提供完善的方法与资料。查阅相关文献,从毫针针刺、刺络放血、艾灸疗法、电针治疗、火针疗法、耳综疗法、推拿疗法、蜂针疗法等8个方面,对偏头痛的有效治疗措施进行汇总。针灸本着“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的原则,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针灸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治疗手段甚多,但也应着重于辨证取穴、针刺手法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在休克抢救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休克患者40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休克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休克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通过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尿量以及2组输液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剂量的比较,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在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尿量增多、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输液量及多巴胺的剂量的比较,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组(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可较快恢复休克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对休克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正>内关被誉为"诸穴之冠",首载于《灵枢·经脉》篇,《针灸穴名解》曰:"阴溢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1]。"也就是说阴气闭塞于内,不得与阳气交通,继而阴气逆行于上,致使胸中疾患,本穴可以治之,故名内关。历代医家对内关的应用进行了广泛的载录,文献众多,诸如《针灸大成·玉龙歌》记载:"腹中气块痛难当,穴法宜向内关防。八法有名阴维穴,腹中之疾永安康。"[2]《普济方·心烦闷》云:"凡心虚则心烦穴内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单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原理进行系统的分析。[方法]通过检索古籍文献和一些临床医家的经验,对治疗急性腰扭伤常用穴位如手三里、委中、尺泽、人中、后溪、太冲穴、攒竹等对其治病原理加以总结和分析。[结果]总结归纳出临床上常用而且有效的穴位,证明以上穴位对急性腰扭伤确实有卓效。[结论]单穴治疗急性腰扭伤不仅仅方法简便、快捷,而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孔冬冬 《河南中医》2014,34(1):130-131
留针时间的长短的确影响针刺的疗效,而针刺的留针时间应该根据疾病具体分析,不能死守留针30min的传统,也不能一味增加留针时间,临床上应针刺得气后施行一定的补泻手法,催促谷气至,谷气至则病必衰去。临床治疗中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灵活把握留针的时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