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过程中异丙酚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及IL-10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Ⅲ级,预计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分别在30、60min以上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异丙酚组(P组),每组15例。P组在中心静脉置管后以5mg/(kg·h)的速度输注异丙酚,分别于切皮前(T1)、主动脉阻断后30min(T2)、CPB停机后90min(T3)采集两组上腔静脉血检测血清IL-6和IL—10含量。结果两组IL-6含量在T2、T3均较T1升高(P〈0.05),并于T3达峰值,C组T3高于T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T3与T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10在T2均较T1呈下降趋势,但仅C组T2与T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3均较T1、T2升高,两组T3与.T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IL-6、IL-10含量,在T1、T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3时,P组IL-6高于C组,IL-10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使用异丙酚可以抑制IL-6的释放.促进IL-10的分泌.有效地抑制体外循环引起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用于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的防治,并与芬太尼进行对照,观察其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80例行上腹部开腹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D 4个组,每组20例。麻醉镇痛采用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缝皮结束停止输注。于手术结束前30min,A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mg/kg,B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C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加芬太尼1μg/kg,D组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拔除气管导管后即刻进行视觉模拟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观察并记录患者停药至呼之睁眼的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即刻的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记录麻醉前、清醒时和拔管后即刻的BP、HR、SPO2,观察并记录清醒至送出手术室时间段内呼吸抑制(呼吸频率〈8次/min)、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 A组和B组之间,以及C组和D组之间的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组和D组的VAS评分均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间的Ramsay镇静评分、清醒和拔管时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3组均短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清醒后的SBP、DBP和HR值均高于麻醉前(P〈0.05),而C组和D组无明显变化(P〉0.05);A组与B组之间、C组与D组之间同时点SBP、DBP和HR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组和D组同时点SBP、DBP和HR值均低于A组与B组(P〈0.05);4组麻醉前和清醒后及组间同时点间的SPO2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4组患者均无术后呼吸抑制的发生,各有1-3例发生恶心呕吐,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具有抑制瑞芬太尼痛觉过敏,且又不影响患者麻醉清醒。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在全身麻醉诱导时不同的肌松药与芬太尼注药顺序对芬太尼引起咳嗽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芬太尼肌松药组(Fen—Vec组)和肌松药芬太尼组(Vec-Fen组),每组60例。全部患者在右上肢远端建立静脉通道。两组均先分别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mg/kg、异丙酚1.0mg/kg开始诱导,然后Fen-Vec组先后静脉注射芬太尼5μg/kg、维库溴铵0.1mg/kg;Vec-Fen组先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mg/kg,60s后静脉注射芬太尼5μg/kg。两组芬太尼均于5s内静脉注射完毕,静脉注射维库溴铵后2.5min气管插管。观察并记录静脉注射芬太尼后15s内咳嗽的发生情况,记录麻醉诱导前即刻(T0)、静脉注射芬太尼前(T1)、插管前即刻(T2)、插管后1min(T3)、插管后3min(T4)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Vec-Fen组的咳嗽发生率(10.0%,6/60)低于Fen-Vec组(43.3%,2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各时间点血压和心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诱导时采用先肌松药后芬太尼的注药顺序可预防芬太尼引起的咳嗽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盐酸氨溴索对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患儿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36例拟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年龄3~8岁,随机分为3组(n=12),A1组和A2组切皮后即刻分别静脉注射盐酸氨溴索2.25、4.50 ms/ks,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切皮前即刻、CPB 20 min、开放升主动脉20 min停机2 h、停机6 h和术后12 h采集桡动脉血样,测定血浆丙二醛(MDA)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进行血气分析,计算呼吸指数(RI)和肺顺应性(CL).结果 与C组及A1组比较,A2组血浆MDA浓度和RI降低,血浆SOD活性升高(P<0.05或0.01);A2组CL高于C组(P<0.05).结论 盐酸氨溴索4.50 mg/kg可减轻CPB心内直视手术患儿肺损伤,其机制与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不同术后镇痛方法在开胸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对比开胸患者手术后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和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随机选择ASAI~Ⅱ级择期开胸手术的成年患者60例,随机分成PCEA组和PCIA组,每组30例。PCEA组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术毕采用PCEA法镇痛;PCIA组采用单纯全麻,术毕用PCIA法镇痛。随访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后镇痛效果,并记录患者满意程度和恶心呕吐、皮肤搔痒、呼吸抑制、术后嗜睡及低血压等副作用情况。结果PCEA组的术后镇痛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PCIA组(P〈0.05);两组恶心呕吐、皮肤搔痒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O.05),PCIA组的术后嗜睡发生率明显高于PCEA组(P〈0.05),PCEA组的术后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CIA组(P〈O.05)。结论PCEA和PCIA均可有效缓解开胸患者的术后疼痛,ⅡPCEA的镇痛效果优于PCIA,但要注意各自的并发症,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羟乙基淀粉130/0.4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观察其对脊柱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例择期脊柱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HH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AHH组静脉滴注羟乙基淀粉130/0.4 15 ml/kg,速度25 ml/min,切皮前完成,实现扩容20%~300%;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和麻醉诱导后1h(T1)、术毕(T2)采颈内静脉血4ml,检测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1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观察并记录上述三个时间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和中心静脉压(CVP).结果 两组心率、MAP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HH组CVP在T1和T2[(11.8±1.1)、(11.3±1.0)cm H2O(1 cm H2O=0.098 kPa)]均较T0[(6.3±0.7)cmH2O]升高(P<0.05),且高于对照组(P<0.05);AHH组Hb、Hct在T1和T2均较T0降低(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5);AHH组Plt和FIB在T1和T2均较T0减少或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T、TT和APTT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羟乙基淀粉130/0.4行AHH,对脊柱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再次心肌灌注法在心内直视手术主动脉开放后心脏复苏困难时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在心内直视手术开放升主动脉后发生心脏复苏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不阻断或再阻断升主动脉,行控制性灌注温血半钾停搏液,至心肌电活动停止.结果 所有患者心脏成功复跳,并顺利脱离体外循环.其中9例采取不再次阻断升主动脉,仅行再次灌注温血半钾停搏液的方法,使7例自动复跳,2例电击除颤1次后复跳;5例行第2次阻断升主动脉后灌注温血半钾停搏液后3例自动复跳,2例电击除颤1次后复跳;1例行冠状动脉搭桥并主动脉瓣置换术先后共行4次阻断再行灌注后复苏成功.结论 对于心内直视手术开放升主动脉后的心脏复苏困难,采取再次心肌灌注是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地尔硫卓对颈丛阻滞麻醉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行甲状腺手术的女性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地尔硫卓组(Dil组)和对照组(C组)。行一针法双侧颈浅丛和单侧颈深丛神经阻滞后10min后对血压升高增加、心率增快显著的患者,Dil组采用静脉注射地尔硫卓0·1mg/kg,继用输注泵以5μg/(kg·min)持续静脉输注;C组采用静脉注射硝酸甘油100μg,继用输注泵以0·5μg/(kg·min)持续静脉输注。记录麻醉前(T0)、颈丛阻滞后10min(T1)、20min(T2)、30min(T3)的SBP、DBP、HR,计算SBP与HR的乘积(RPP)。结果 C组在T1~T3时及Dil组在T1时的SBP、DBP和RPP均明显高于T0时,HR快于T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T2~T3时的SBP、DBP、RPP较T1时下降,HR较T1时增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l组在在T2~T3时的SBP、DBP、RPP和HR与T1时相比较明显降低或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2~T3时Dil组SBP、DBP、RPP和HR均较C组降低或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尔硫卓在颈丛阻滞麻醉过程中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作用,可以缓解颈丛麻醉带来的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不同剂量盐酸氨溴索对体外循环患儿肺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盐酸氨溴索对体外循环患儿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择期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36例,年龄3~8岁,体重12~25 kg,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盐酸氨溴索2.25 mg/kg组(M1组)及盐酸氨溴索4.50 mg/kg组(M2组),每组12例.M1组和M2组分别于切皮后缓慢静脉注射2.25、4.50 mg/kg盐酸氨溴索(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1),注射时间5 min;C组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切皮前即刻(T1)、转流20 min(T2)、开放升主动脉20 min(T3)、停机后2 h(T4)、6 h(T5)、术毕12 h(T6)时采集桡动脉血,ELISA法测定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放免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结果 T1时各组血浆MMP-9、TNF-α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比较,T2~5时各组血浆MMP-9、TNF-α浓度升高(P《<0.05);与C组比较,M2组T2~5时血浆MMP-9、TNF-α浓度降低(P<0.05);与M.组比较,T2~6时M2组TNF-α浓度降低(P<0.05).结论 切皮后缓慢静脉注射盐酸氨溴索4.50 mg/kg可通过降低血浆MMP-9、TNF-α浓度,减轻体外循环所致患儿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