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研究主要探讨鸦胆亭(bruceantin,BCT)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细胞的增殖、侵袭与迁移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采用MTT法检测BCT对NSCLC细胞株的细胞毒作用;采用集落形成、划痕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Western blot及RT-qPCR实验分别检测与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等的相关蛋白及miRNA、mRNA的表达情况;利用基因预测网站预测miRNA的下游靶基因。结果显示,BCT对NSCLC细胞株有强大的细胞毒作用,对H1299、PC-9和A549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12±0.02、0.31±0.20和2.07±0.70μmol·L-1。当0、0.03、0.15和0.75μmol·L-1BCT分别作用H1299细胞24 h后,其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呈现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值得关注的是,多种与细胞迁移与侵袭相关的miRNA,如miR-29a-3p、miR-21-3p、miR-183-5p与miR-34b-5p的表达水平随着BCT给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尤其对miR-29a-3p的作用最为明显;通过基因预测网站预测整合素β1(integrinβ1,ITGB1)可能为miR-29a-3p的靶基因;Western blot结果进一步显示,多种与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相关的蛋白,如整合素家族多种蛋白以及下游β-catenin、p-Sr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的表达均呈浓度依赖性减低,其中ITGB1蛋白降低最明显;而RT-qPCR结果显示ITGB1的mRNA表达与给药浓度无关。由此推测,BCT有可能是通过上调miR-29a-3p抑制ITGB1蛋白的表达,且与其mRNA水平无关,深入的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初步提示BCT在NSCLC的治疗中具有继续开发的研究潜力。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蟾毒灵(bufalin)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的体外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抑制能力,初步探讨蟾毒灵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 EMT)过程的分子机制。采用MTT法评价PC3细胞活力;划痕和Transwell实验用于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EMT和整合素家族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蟾毒灵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值为0.26±0.03μmol·L-1,蟾毒灵处理后, PC3细胞的迁移速度变慢(P <0.05),穿过微孔滤膜的PC3细胞数量减少(P <0.05),这表明蟾毒灵能够浓度依赖性地抑制PC3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本研究发现蟾毒灵可以影响EMT相关蛋白的表达,包括E-钙黏附素(E-cadherin)的上调以及N-钙黏附素(N-cadherin)、β-连环蛋白(β-catenin)、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2 (MMP2)、癌基因c-myc、锌指转录因子Snail的下调;蟾毒灵还可以抑制整合素家族蛋白的表达,包括...  相似文献   
3.
目的:非小细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的85%,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研究和新药开发迫在眉睫.本研究主要探讨千金子二萜醇衍生物的活性及其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千金子二萜醇为原料合成3个千金子二萜醇衍生物,采用磁共振验证结构;采用MTT法检测上述衍生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和H12...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探讨酯蟾毒配基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采用MTT比色法测定酯蟾毒配基对4种肝癌细胞的体外生长抑制作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用来评估酯蟾毒配基对MHCC-97H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经不同浓度酯蟾毒配基处理后, MHCC-97H细胞内迁移侵袭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酯蟾毒配基能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其对MHCC-97H、HepG2、SK-Hep-1、Huh-7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值分别为0.55±0.06、2.83±0.24、5.25±0.49、14.89±2.28μmol·L-1;酯蟾毒配基还能显著抑制MHCC-97H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且具有显著的浓度依赖性。MHCC-97H细胞中的整合素α2 (integrin α2)、整合素α6 (integrin α6)、整合素β1 (integrin β1)、N-钙黏蛋白(N-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2 (mat...  相似文献   
5.
鸦胆子是较常用的传统中药之一,基源植物为苦木科(Simaroubaceae)鸦胆子属(Brucea),共有6种,其中鸦胆子(Brucea javanica)为主要入药品种。鸦胆子的化学成分是其药理活性的重要基础,主要包括有苦木内酯类(nigakilactones)、生物碱类(alkaloids)、三萜类(triterpenes)、甾体类(steroids)、苯丙素类(phenylpropanoids)、黄酮类(flavonoids)等,目前已分离鉴定出约200种单一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鸦胆子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抗炎、抗寄生虫等活性,临床上鸦胆子主要可用于赘疣、鸡眼的治疗,以及止痢治泻、杀虫截疟、清热解毒等,具有良好开发潜力。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鸦胆子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希望能够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及其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蟾酥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通过查阅近十年来国内外的文献,对蟾酥的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 蟾酥的化学成分包括蟾蜍二烯内酯类、吲哚生物碱类、甾醇类及其他类化合物,近年来关于蟾蜍二烯内酯类活性单体成分的研究较多。蟾酥及其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强心、抗炎、镇痛、抗菌等药理作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抗肿瘤作用及强心作用。结论 蟾酥作为中国传统中药材之一,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详细地归纳了蟾酥的活性成分,综述了其药理作用,特别是其抗肿瘤作用,以期为基于蟾酥及其活性成分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