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行冠状动脉(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后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变化。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和单克隆抗体测定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与37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和凝血酶敏感蛋白(thrombin-sensitive protein,TSP)的阳性表达率,并与45例冠脉造影正常者相对照。结果FCM可简单、迅速地检测血小板的活化功能。ACS患者支架置入后CD62p,CD63和TSP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支架置入前;ACS组治疗前亦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伴随血小板活化,介入治疗进一步加强血小板的活化。  相似文献   
2.
<正>1 ARDS的发病机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原称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患者原心肺功能正常,如严重创伤、烧伤、休克、感染、大手术等过程中继发的一种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肺循环障碍性呼吸衰竭。临床特点为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探讨乌司他丁的肺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40例患者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治疗方法,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乌司他丁60万单位,每日4次,连续5 d。分别采集两组治疗前、治疗后48 h和治疗后5 d的凌晨动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抽取肘静脉血5 ml置于非抗凝管中保存待用测定MDA、SOD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呼吸指标:分别记录呼吸频率、动脉血pH值、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结果乌司他丁可降低患者血清MDA值,并能使SOD活力值明显增加,也能使患者的呼吸指标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减少氧自由基的释放,从而对肺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特拉唑嗪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前列腺增生的病人,观察特拉唑嗪对前列腺有无有益的作用。方法78例病人用特拉唑嗪随访6个月、9个月,观察血压、去甲肾上腺素(NE)、肾素(E)及前列腺大小,比较治疗前后变化。结果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P〈0.001),去甲肾上腺素、肾素无变化(P〉0.05),前列腺体积也有缩小,9个月P〈0.05。结论特拉唑嗪有降压及缩小前列腺的作用,适合于高血压并前列腺增生的病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在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符合MODS诊断标准并接受CBP治疗的患者46例,2个器官功能衰竭8例,3个器官功能衰竭22例,3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16例.严密监测体温、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心率以及血液各项指标[包括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电解质等],并记录临床转归.采用对照研究,重点评价治疗前及治疗24、48 h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谵妄、烦躁等症状减轻或消失,意识状态逐渐改善;体温、呼吸频率、心率逐渐降低,治疗48 h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91 ±3.60)℃比(38.33±0.92)℃、(24.21±2.56)次/min比(26.07±2.39)次/min、(102.39±10.09)次/min比(123.35±12.37)次/min] (P< 0.05);MAP逐渐升高,治疗48 h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98±9.12) mm Hg(1 mm Hg=0.133 kPa)比(82.26±8.52)mm Hg](P< 0.05).治疗后,患者BUN、SCr、K+明显降低,治疗24、48 h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75±2.50)、(22.03±2.27) mmol/L比(31.24±3.32) mmol/L,(311.12±34.09)、(301.76±36.00)μmol/L比(373.44±30.43) μmol/L,(4.22±0.41)、(3.81±0.36) mmol/L比(4.59±0.48)mmol/L](P< 0.05),Na+、C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例患者中治愈27例,死亡19例,治愈率为58.70%,死亡患者主要是死于原发病.其中2个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均治愈;3个和3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分别治愈13、6例.结论 使用CBP能够降低MODS患者病死率,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冠脉造影评价心电图改变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46例诊断为冠心病或可疑的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的结果与心电图的改变进行了分析评估。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一般起病急 ,致残率与病死率高。对于大量脑出血 (幕上 >30cm、幕下 >10cm)者 ,应予早期手术治疗 ,目前由于显微和微创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 ,手术指征倾向于放宽。本文总结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 6 5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男 39例 ,女 2 6例 ,年龄 37~ 80岁 ,平均为6 1 36岁。 6 0岁以上 4 2例 ;70岁以上 10例。高血压病史 :最短 4年 ,最长 31年。临床表现 :均急性起病 ,有头痛、呕吐、意识改变、偏瘫失语等表现 ,病理征阳性 4 1例 ,急性脑疝 14例。出血量与部位 :按多田公式 [T =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后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变化,了解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支架置入数与血小板活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和单克隆抗体测定48例稳定型心绞痛、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与3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并与45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对照分析。结果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支架置入后CD62p、CD63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支架置入前(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治疗前亦高于对照组(P<0.01),而稳定型心绞痛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D62p、CD63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支架置入个数有关,置入支架越多阳性表达率越高。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血小板高活化状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以及急性血栓形成。支架置入术对冠状动脉内皮的损伤加强了血小板的活化,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