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旨在分析心电图酷似心肌梗死的预激综合征 ,避免误诊。方法 对 2 8例酷似心肌梗死心电图图形的预激综合征患者进行综合临床分析。结果  2 8例预激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均呈现了窦性心律、短P -R间期(0 .10 1± 0 .0 18)s、delta波、病理性Q波 [时限 (0 .0 81± 0 .0 2 9)s,振幅 (0 .78± 0 .5 2 )mV],仅 1例证实为预激综合征并陈旧性心肌梗死。结论 一些预激综合征患者呈现出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形式 ,极少数与心肌梗死并存 ,提示在见到病理性Q波而作出心肌梗死诊断前 ,要进行综合临床分析 ,避免误诊 ,尤其二者并存时 ,应慎重诊断 ,避免漏诊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2.
核因子κB活性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1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3例,并选取2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在入院第1、3、5天用ELISA法分别检测其外周血单核细胞核因子κB的活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心绞痛组外周血单核细胞核因子κB活性度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1),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最高。前两组随时间有下降趋势,但仍明显高于后两组,后两组随时间无明显变化。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核因子κB活性明显升高,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心律失常型癫痫临床及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律失常型癫痫临床特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及脑电图改变。方法 对7例心律失常型癫痫临床表现及脑电图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心绞痛样发作,历时l-3分钟,常规脑电图基本正常,蝶骨电极脑电图描记异常。结论 心律失常型癫痫极易误诊,单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排除器质性疾患引起的心动过速及心绞痛,高度怀疑病例,可试行抗癫痫治疗。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方法,对106例患Ⅱ型糖尿病(NIDDM)但尚未出现明显视网膜病变者,在血糖水平基本控制稳定的情况下,随机抽取53例,日服小剂量阿司匹林(40-80mg/d),坚持服药2a后,观察两组病人眼底病变的发生和改变。结果表明,小剂量阿司匹林组较之对照组的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低且程度轻,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别(X2=6.09,P<0.05)。并对小剂量阿司匹林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临床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提示:小剂量阿司匹林不失为防治Ⅱ型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病变的药物经济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999年2月至2003年2月在我院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组口服卡维地洛,同时保留其他原有抗高血压药物;对照组保留原抗高血压药物治疗,除外卡维地洛。两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血压控制目标均为〈140/90mmHg,在入选时及入选后12个月两组均检测血肌酐(Cr)、血浆肾素活性(PRA)及24h尿微量白蛋白量(Alb)。结果入选本临床研究时,Cr、PRA及Alb在两组问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入选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Cr、PRA、Alb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卡维地洛不仅具有降压功能,更重要的是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具有独特的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胶原降解产物水平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ACS患者63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4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8例及正常人2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Ⅰ和Ⅲ型胶原羧基末端终肽(ⅠCTP、ⅢCTP)、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结果ACS组患者的血清ⅠCTP、ⅢCTP、ⅣC、LN浓度明显高于SAP组及正常组(P<0.001),其中AMI组较UAP组更高,但无显著差异。结论ACS患者的血清胶原降解产物明显升高,可以作为判断斑块不稳定性的生化标记物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QT离散度 (QTdispersion ,QTd)对及时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及早期判断溶栓治疗再通的临床价值。方法 6 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溶栓组与未溶栓组 ,溶栓组分为再通组与未通组 ,另选 30例冠脉造影阴性者作为对照组 ;记录各组溶栓前、溶栓开始后 0 .5、1、1.5、2、3、4、5、6h等系列时点的动态心电图 ,测量各时点QTd ,分析比较各组QTd的动态变化。结果 6 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QTd明显大于对照组 (P<0 .0 1) ,再通组在溶栓开始 1.5h内QTd呈上升趋势 ,而溶栓后 2hQTd明显减小 (P <0 .0 1) ;未通组与未溶栓组在相应的系列时点QTd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及溶栓治疗再通过程中QTd发生了特征性动态变化 ,提示其可能成为及时识别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与早期判断成功溶栓的新佐证  相似文献   
8.
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显著升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清妊娠相关蛋白鄄A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识别和预测作用。方法收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3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9例,不稳定心绞痛34例,稳定性心绞痛38例及正常人20例。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入院时和入院6小时后的血清妊娠相关蛋白鄄A浓度。结果入院时,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鄄A浓度分别为(20±9)mIU/L和(17±8)mIU/L,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4±4.2)mIU/L和正常人(7.2±3.8)mIU/L(P<0.01);入院6小时后与入院时比较,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出10mIU/L病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有58例(92%),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例(18%),正常人2例(10%),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和84%。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清妊娠相关蛋白鄄A明显升高,可以作为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辅助新标记物。  相似文献   
9.
以复方阿司匹林片剂设计、制备为例,阐述开设综合性实验的意义,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介绍药物复方制剂技术与药剂学综合性实验设计的基本构建、实施过程及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方法,对106例患Ⅱ型糖尿病(NIDDM)但尚未出现明显视网膜病变者,在血糖水平基本控制稳定的情况下,随机抽取53例,日服小剂量阿司匹林(40 ̄80mg/d),坚持服药2a后,观察两组病人眼底病变的发生和改变。结果表明,小剂量阿司匹林组较之对照组的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低且程度轻,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别(X^2=6.09,P〈0.05)。并对小剂量阿司匹林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