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广东省惠州市某三甲综合医院病案归档措施实施前后的效果,探讨病案归档管理的有效实施方法和效果,为医院病案管理质量持续改进与提升提供依据。方法对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期间某院的172606份归档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实施改进措施前的2017年的84459份归档病案,与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后的2018年的87147份归档病案相互比较,对比结果进行整理、归类与统计分析。结果实施后的2日、3日、7日病案归档率为50.3%、67.0%、95.6%,实施前的病案归档率分别为31.9%、45.1%、86.8%,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实施后的第4季度7日病案归档率达到最高值97.4%。某院的病案归档管理的改进措施成效明显。结论某院在实施一系列整改措施后,优化病案归档全流程闭环管理,明显改善病案延迟归档现状,有效促进医院2日、3日、7日病案归档率明显提升,持续改进医院病案管理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差异,为乙型肝炎肝硬化提供治疗方案.方法 2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使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单药治疗组29例使用恩替卡韦治疗,进行基线情况及抗病毒48周时疗效的分析.结果 两组的性别、年龄、Child-Pugh评分、基线HBV DNA水平、HBeAg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时病毒转阴率、Child-Pugh评分均较治疗前好转,但两组之间疗效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及或恩替卡韦单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其HBV DNA水平下降、Child-Pugh分级明显改善.但治疗48周两组疗效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影响因素,并初步评价基线特征、24周早期病毒学应答及治疗方案对疗效和病毒学突破(VB)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对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23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90例治疗期间加用或换用阿德福韦酯)的专科门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HBV DNA水平与HBsAg、抗-HBs,HBeAg,抗-HBe水平.用SPSS17.0统计软件通过Kaplan-Meier法描述生存时间分布,并分析基线HBV DNA水平,HBeAg状态、ALT水平和疗效的关系.计量资料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结果 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患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63.4%和84.6%,ALT复常率分别为83.8%和81.3%,VB发生率分别为31.0%和14.3%;60.6%的HBeAg阳性患者出现HBeAg阴转,28.9%出现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HBeAg阳性患者中,与基线ALT<2.5×正常值上限(ULN)者比较,≥2.5×ULN者HBV DNA阴转率无明显变化(P>0.05),而HBeAg阴转率(66.7%与45.0%)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33.3%与17.5%)明显升高(P值均<0.05),VB发生率则明显下降(34.3%与50.0%,P<0.05),基线HBV DNA<1×106拷贝/ml者VB发生率为23.4%,与HBV DNA≥1×106拷贝/ml者的46.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患者24周有初始病毒学应答(IVR)者的HBV DNA阴转率(76.3%与45.5%)、HBeAg阴转率(72.4%与43.9%)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40.8%与12.1%)均明显高于无IVR者(P值均<0.01),VB发生率较低(28.9%与45.5%,P<0.05).出现VB后,与单一拉米夫定组比较,加药或换药组中HBeAg阳性者HBV DNA阴转率(40.6%与16.7%)、HBeAg血清学转换率(21.9%与0)较高,HBeAg阴转率(37.5%与41.7%)较低,ALT复常率无差别(均为75%);而HBeAg阴性患者的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较高.结论 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确切,基线ALT≥2.5×ULN和(或)HBV DNA水平<1×106拷贝/ml的患者疗效较好,VB发生率较低,24周IVR对拉米夫定疗效有预测价值;出现VB后,加用或者换用阿德福韦酯比继续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我们于1996年应用胸腺肽α_1(Thymosin α1,ZADAXIN,日达仙)治疗抗-HBe、HBV 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12例,并与同期应用α_1b-干扰素(下称干扰素)治疗的抗-HBe阳性、HBV 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15例作对照,所有病例随访3年以观察其长期疗效。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两组病例为1996年我院传染病科住院和肝病专科门诊病人,诊断均符合1995年第5次传染病与寄生虫  相似文献   
5.
三联活菌对肝硬化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三联活菌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和内毒素的影响.方法 10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三联活菌组(治疗组)50例,常规组(对照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三联活菌治疗,疗程14d.另选择30例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测定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和内毒素水平.结果 肝硬化组肠道菌群菌落计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2.312,P<0.05;t=2.531,P<0.01);治疗后治疗组肠球菌、双歧杆菌[(9.46±1.54)和(10.30±1.11)lgCFUg-1)较治疗前[(8.53±1.55)和(9.46±1.09)lg CFUg-1明显增加(t=2.231,t=2.345,P<0.05);治疗后治疗组[CD3+(63.75±3.74)%、CD4+(33.56±3.36)%、CD4+/CD8+(1.42±0.26)%]明显高于对照组[(53.98±3.93)%、(26.02±3.61)%、(1.00±0.16)%](t=2.841,t=2.911,t=2.945,P均<0.01);CD8+(24.27±3.64)%较对照组降低(26.90±3.13)%(t=1.741,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IL-1β、TNF-α、内毒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t=2.231,t=2.122 t=2.135,t=2.318,t=2.201,t=2.259,t=2.470,t=2.311,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L-1 β、TNF-α、内毒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331,t=2.222,t=2.231,P均<0.05).结论 三联活菌可调节肝炎后肝硬化肠道菌群平衡,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曾宏  刘集鸿  周华坚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1):1602-160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0(IL-10)及可溶性Fas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观察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对上述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α-干扰素治疗前后IL-18和IL-10及sFas的水平。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IL-18和IL-10及sFas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抗病毒有效者,血清IL-18和IL-10及sFas的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而无效者前后改变不明显。结论:上述细胞因子共同参与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病,与肝脏炎症活动性和肝损害密切相关.对观测抗病毒疗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脂微球载体前列腺素E1(LipoPGE1)对病毒性肝炎重度胆汁淤积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方法进行前瞻性试验。 80例病毒性肝炎合并重度胆汁淤积患者随机分为A ,B 2组 ,在综合治疗基础上 ,A组用LipoPGE12 0 μg ,B组用门冬氨酸钾镁 2 0mL ,均加入生理盐水 15 0mL中静滴 ,每天 1次 ,疗程 4周。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80 % ,显著优于B组的 5 5 % (P <0 .0 5 ) ;2组肝功能指标均随治疗的进行呈不同幅度下降 ,A组下降幅度明显 ,与B组比较 ,治疗第 2周时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治疗结束时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LipoPGE1治疗病毒性肝炎并重度胆汁淤积的疗效明显优于门冬氨酸钾镁 ,能显著改善肝功能 ,促进黄疸消退 ,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药物性肝损害10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9.6%;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45%),其次为中药(20%);用药2-4wk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66%),2wk内者次之(26.2%);临床以急性肝炎肝细胞型最常见(62.1%),其中5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9%);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腹胀(71.8%),其次为黄疸(59.2%),肝功能受损以ALT、GGT、BIL增高为主;临床治愈65例(63.1%),好转34例(33%),死亡3例(2.9%)。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0%,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解甘利欣对人体皮质功能的影响,我们开展甘利欣与血清皮质醇水平变化关系的观察,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69例为我科1996年2月~1997年6月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诊断标准按《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讨论稿(北京)》,部分病例经肝穿活检证实,所有病例排除皮质功能疾患,近期及整个观察期间未应用皮质激素,无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压正常。其中男58例,女11例,年龄15~49岁。随机分甘利欣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部分检验指标均具有可比性,见表1。1.2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曾利欣150mg加10%葡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