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6篇
  2020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观察小剂量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中度慢性癌痛的疗效、不良反应及满意度.将43例中度癌痛患者,根据既往使用的镇痛药决定芬太尼初始剂量并分为2组.A组(2.5 mg)28例已口服弱阿片药物;B组(1.25 mg)15例使用非阿片类药镇痛但效果差.观察疼痛缓解程度、生活质量改善、不良反应及满意度.结果使用芬太尼贴剂后疼痛缓解率100%(Ⅲ度58.1%+Ⅳ度41.9%),最终滴定剂量≤25 μg/h,A组60.7%,B组86.6%,两组之间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尤以睡眠和食欲改善最为显著.不良反应为轻度头晕、嗜睡、恶心呕吐、便秘等.自身对比显示,使用芬太尼贴剂较使用弱阿片药物满意度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步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小剂量芬太尼透皮贴剂可作为治疗中度慢性癌痛的首选方法之一.肿瘤防治杂志,2004,11(10)1099-1100  相似文献   
2.
亚叶酸/氟尿嘧啶持续静脉灌注治疗晚期结直肠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结直肠癌是十大常见肿瘤之一 ,在我国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早期诊断困难 ,多数患者治疗效果差。近年来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使结直肠癌的生存率有了一定提高 ,但仍有 1/ 3的患者会出现复发 ,近半数患者死于转移[1] 。氟尿嘧啶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主要药物 ,单药有效率≤15 % [2 ] 。我们采用亚叶酸 (leucovorin ,LV)、氟尿嘧啶 (fluo rouracil,5 FU)持续静脉灌注治疗晚期结直肠癌 34例 ,观察其近期疗效和毒副作用。材料和方法一 研究对象  1998年 4月~ 2 0 0 1年 4月我院收治晚期结直肠癌 34例。男 19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5-脂氧合酶(5-lipoxygenase,5-Lox)在人肝癌细胞株HepG2中的表达,以及5-Lox抑制剂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RT-PCR分别检测5-Lox的蛋白和mRNA在人肝癌细胞株HepG2中的表达,采用MTT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5-Lox抑制剂齐留通(Zileuton)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凋亡的影响。结果:5-Lox蛋白表达于肝癌细胞浆,局灶细胞核膜亦见阳性染色,RT-PCR可检测到肝癌细胞5-Lox的mRNA的表达。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给予不同浓度的齐留通处理24小时后,细胞存活率呈剂量依赖性下降;流式细胞术检测可见细胞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升高。结论:人肝癌细胞株HepG2存在5-Lox的表达,5-Lox抑制剂齐留通可抑制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二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例LC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均为未成年男性患儿颅骨受累伴骨质破坏,1例为单发灶累及眶后壁导致突眼,另1例为多发灶导致额部及枕部多发包块,2例均经病理学证实为LCH(其中1例为嗜酸性肉芽肿).第1例给予病灶切除术加放疗,第2例未行放化疗.结论 LCH是一种综合征,头颈部受累很常见,病灶定位于颅骨时可表现为头部包块、眼球突出等,临床上出现上述症状时应考虑LCH可能.确诊需要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证据.治疗根据临床表现及受累器官选择治疗方案.预后与受累器官数目和功能受损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吡柔比星与多柔比星的急性心脏毒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卫平  蒋振旻  吴耀贵 《医药导报》2009,28(9):1216-1217
[摘要]目的观察吡柔比星(THP)或多柔比星(ADM)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恶性肿瘤疗效及急性心脏毒性。方法128例癌症患者分为ADM组63例,THP组65例; THP组又分为THP老年组15例,THP普通组50例。THP剂量为60 mg•(m2) 1, ADM为50 mg•(m2) 1,THP老年组将总量分为二次静脉滴注,其余均为总量一次静脉滴注;用药期间静脉滴注维生素C 4 g•d 1,老年THP组 加用参麦注射液100 mL•d 1。结果THP组(老年组+普通组)和ADM组有效率分别为55.4%和55.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化疗后出现心电图异常8例,占6.2 %,其中ADM组6例,THP 2例。结论THP或ADM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恶性肿瘤疗效相当,THP急性心脏毒性较低;对老年人,既往有高血压或心绞痛病史,化疗前心电图异常者应选择THP。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5-脂氧合酶(5-lipoxygenase,5-Lox)在人肝癌细胞株HepG2中的表达,以及5-Lox抑制剂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RT-PCR分别检测5-Lox的蛋白和mRNA在人肝癌细胞株HepG2中的表达,采用MTT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5-Lox抑制剂齐留通(Zileuton)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凋亡的影响。结果:5-Lox蛋白表达于肝癌细胞浆,局灶细胞核膜亦见阳性染色,RT-PCR可检测到肝癌细胞5-Lox的mRNA的表达。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给予不同浓度的齐留通处理24小时后,细胞存活率呈剂量依赖性下降;流式细胞术检测可见细胞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升高。结论:人肝癌细胞株HepG2存在5-Lox的表达,5-Lox抑制剂齐留通可抑制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5-脂氧合酶(5-lipoxygenase,5-LOX)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抑制剂齐留通对肝癌的影响和机制。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模型组(n=8)及齐留通组(n=8)。HE染色观察肝癌病理图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5-LOX蛋白,M2型丙酮酸激酶(M2-PK)与细胞角蛋白19(CK19)的表达,RT-PCR检测肝组织5-LOX的表达,TUNEL检测肝癌细胞凋亡。结果:二乙基亚硝胺(DEN)可以诱导大鼠肝癌模型形成。模型组大鼠肝脏可见中等强度5-LOX的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而齐留通组5-LOX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2-PK在对照组阴性表达,模型组大鼠中等强度表达(P〈0.01),齐留通组弱表达,较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CK19在对照组大鼠中阴性表达,模型组大鼠较强表达(P〈0.01),齐留通组中等表达,较模型组差异显著(P〈0.01)。对照组可检测出5-脂氧合酶mRNA的表达,但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1);齐留通组的表达介于二者之间,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TUNEL法检测对照组几乎未见凋亡细胞,模型组大鼠肝脏仅见少数肝癌细胞阳性表达(30%-50%),而齐留通治疗组大鼠肝脏见大量肝癌细胞阳性表达(70%-80%),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EN诱发的大鼠原发性肝癌存在5-脂氧合酶表达,5-脂氧合酶抑制剂可防治DEN诱发的大鼠原发性肝癌的形成,其机制与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5-脂氧合酶(5-lipoxygenase,5-LOX)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抑制剂齐留通对肝癌的影响和机制。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模型组(n=8)及齐留通组(n=8)。HE染色观察肝癌病理图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5-LOX蛋白,M2型丙酮酸激酶(M2-PK)与细胞角蛋白19(CK19)的表达,RT-PCR检测肝组织5-LOX的表达,TUNEL检测肝癌细胞凋亡。结果:二乙基亚硝胺(DEN)可以诱导大鼠肝癌模型形成。模型组大鼠肝脏可见中等强度5-LOX的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而齐留通组5-LOX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2-PK在对照组阴性表达,模型组大鼠中等强度表达(P<0.01),齐留通组弱表达,较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CK19在对照组大鼠中阴性表达,模型组大鼠较强表达(P<0.01),齐留通组中等表达,较模型组差异显著(P<0.01)。对照组可检测出5-脂氧合酶mRNA的表达,但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1);齐留通组的表达介于二者之间,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TUNEL法检测对照组几乎未见凋亡细胞,模型组大鼠肝脏仅见少数肝癌细胞阳性表达(30%-50%),而齐留通治疗组大鼠肝脏见大量肝癌细胞阳性表达(70%-80%),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EN诱发的大鼠原发性肝癌存在5-脂氧合酶表达,5-脂氧合酶抑制剂可防治DEN诱发的大鼠原发性肝癌的形成,其机制与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CT图像融合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缩野时计划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06年12月11例实施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在放疗前和疗程中缩野时分别行CT扫描,每个病例设计3个治疗计划:①基于第1次CT图像对疗程一设计的治疗计划;②基于第2次CT图像对疗程二设计的治疗计划;③基于两次CT图像的融合图像对全疗程设计的治疗计划。用两种方法对危及器官受照剂量进行评估:①将疗程一计划和疗程二计划的评估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相加;②对基于融合图像设计的计划直接进行全疗程受量评估。然后将两种方法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将利用两组图像分别设计的治疗计划的评估结果进行纵向和横向相加与利用融合图像对整个疗程危及器官的受量直接进行评估的结果比较,多项指标有相关性(P<0.05)。结论:在放疗过程中更改治疗计划时采用CT/CT图像融合技术,可使计划评估结果更加直接、准确,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右室异常肌束又称双腔右心室,临床较少见,大多数病例合并其他畸形,因而容易误诊。现将我院1989年1月~1995年12月经手术证实的12例患儿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