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例艾滋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目前为止,我院收治艾滋病患者共6例.为进一步探讨本地区住院患者传播特征,提高对艾滋病诊疗水平,结合我院住院病人的特点和诊治情况,对本组病例进行总结和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二甲基甲酰胺(DMF)小鼠肝急性毒性效应以及对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探讨细胞色素单加氧酶P450 2E1(CYP2E1)在高剂量DMF致肝脏氧化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SPF级健康C57BL/6小鼠72只,随机分为1个对照组和5个DMF染毒组,每组12只,雌雄各半。DMF剂量为1500 mg/kg·bw,单次经口灌胃染毒。试验前后称量体重并观察动物的一般毒性反应,分别于染毒后8、12、24、48和72 h处死,取血并解剖肝,进行生化组织病理学检查。应用化学比色法测定肝组织中脂质过氧化产物(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肝组织Cyp2e1基因mRNA以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DMF染毒后24 h,雌性小鼠肝重量和脏器系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雄性小鼠体重下降明显,脏器系数呈现波动性改变。雌性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浓度于染毒后24 h快速上升,72 h达到峰值;雄性小鼠于48 h急剧升至高峰,与对照及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雌、雄性小鼠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峰值分别出现在48和72 h,较对照组和其他各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DMF染毒各组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变性、凝固性坏死灶以及淋巴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以雄性小鼠肝损伤更为持久和严重。DMF染毒后肝MDA含量一过性升高;24~72 h SOD酶活性明显减弱,雄性小鼠GSH消耗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雄性小鼠肝Cyp2e1 mRNA表达在DMF染毒后8 h明显上调,随后24~72 h基因表达水平快速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雌性小鼠该基因表达下调。Western blot检测发现DMF染毒后雌、雄小鼠肝CYP2E1蛋白水平均出现下降趋势。结论高剂量DMF通过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诱发C57BL/6小鼠肝急性毒性反应,雄性病变更为严重。DMF暴露初期,Cyp2e1 mRNA表达增强可能促进了肝氧化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氯唑沙宗(CZX)经口灌胃C57BL/6雄性小鼠,确定血浆中CZX和代谢产物6-羟基-氯唑沙宗(6-OH-CZX)的浓度-时间曲线,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与文献报道的CZX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和讨论。方法 72只SPF级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成20和200 mg/kg·bw 2个剂量组,经口灌胃给药。在灌胃前和灌胃后2、5、10、15、20和30 min,1、2和4 h分别取4只小鼠采血,通过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测定血清中的CZX和6-OH-CZX浓度,并利用DAS 2.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数据。结果 20 mg/kg·bw CZX组小鼠灌胃后30 min,CZX和6-OH-CZX在血浆中均达到最高浓度,分别为57.61和1.84 nmol/ml。200 mg/kg·bw CZX组小鼠灌胃后10和15 min,CZX和6-OH-CZX血浆中的浓度分别达到最高峰,为332.56和5.96 nmol/ml。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20和200 mg/kg·bw剂量组的CZX半衰期t_(1/2)分别为63.11和53.80 min。200 mg/kg·bw剂量组的CZX和6-OH-CZX的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20 mg/kg·bw剂量组AUC的3.71和2.91倍。结论 C57BL/6小鼠在经口灌胃CZX的剂量为20~200 mg/kg·bw时,可以选择检测灌胃后5~20 min内血浆CZX和6-OH-CZX的浓度,以便在进行同一种属小鼠的CYP2E1酶活性相关研究中,达到较好的对比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新加坡化学物质职业暴露半定量风险评估模型、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模型指数法和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吸入风险评估模型,评估南方某地区29家企业职工因甲苯接触引发职业健康危害的风险,并评估3种模型的优缺点、准确性和实用性。方法以南方某地区甲苯使用企业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分别利用上述3种风险评估模型,评估甲苯的职业健康风险。结果新加坡半定量评估模型和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指数法结果表明,全部29家企业的风险评级均为低风险或一般风险,风险评级为无危害或轻度危害。由于美国EPA吸入风险评估模型仅分为高、低风险,因此,某印花工厂的2间印刷车间及全自动印刷机室,以及某电子材料工厂的2条涂台产品线为高风险,其余为低风险。结论联合使用多种评估模型能够更加全面并准确的评估甲苯引发的职业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二甲基甲酰胺(DMF)对HL7702肝细胞的细胞活力、凋亡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探讨DMF引起肝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 HL7702肝细胞给予50、100、150、200和250 mmol/L DMF处理,于24 h后检测其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根据细胞毒性测试结果设置对照组及DMF染毒组(200 mmol/L)。流式细胞术检测DMF对HL7702细胞凋亡以及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 DMF剂量依赖性地降低HL7702细胞的存活率,其中150、200和250 mmol/L DMF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并且,随着DMF染毒浓度增加,释放至细胞外的LDH的含量增加,与DMF浓度呈正相关。200 mmol/L DMF染毒24 h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DMF对HL7702细胞的毒性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DMF引起HL7702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与DMF导致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三氯乙烯(TCE)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某金属保温壶生产企业接触TCE的91名工人和无接触TCE的59名工人作为调查对象,收集其职业史、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等信息;测定其尿中三氯乙酸浓度来反映TCE暴露内剂量;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法制备外周血淋巴细胞涂片,计数微核、核质桥和核芽的发生率,评价染色体损伤水平;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分析CYP2E1、GSTP1、GSTT1、GSTM1基因的多态性;使用协方差分析不同基因型与染色体损伤的关系。结果 TCE接触工人中,CYP2E1RsaI位点变异基因型个体核芽率为(1.6±1.2)‰,高于野生基因型个体[(1.5±0.9)‰,P<0.05]。将微核率、核质桥率、核芽率相加以表示总的染色体损伤程度,再进行分析,显示CYP2E1RsaI位点变异基因型个体总的染色体损伤水平为(3.9±1.8)‰,高于野生基因型个体[(3.5±1.8)‰,P<0.05]。同时显示,GSTP1Ile105Val位点变异基因型个体总的染色体损伤水平(3.8±1.8‰)高于野生基因型个体[(3.7±1.8)‰,P<0.05]。结论 CYP2E1和GSTP1基因多态性能够影响职业TCE接触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水平,尤其是核芽率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倒班对企业员工血脂、血糖和尿酸等代谢指标的影响,为倒班员工的健康指导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12月在某院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的6 782名企业员工,按是否参与倒班分为倒班组(4 409人)和非倒班组(2 373人),分析比较两组员工空腹血脂、血糖、尿酸等指标异常情况。结果倒班组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尿酸(UA)、血糖(Glu)的异常率均较非倒班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_(TC)~2=5.578,P=0.018;χ_(TC)~2=8.109,P=0.004;χ_(UA)~2=11.522,P=0.001;χ_(blu)~2=10.775,P=0.001)。41~50岁年龄段倒班组TC、TG、UA的异常率均较非倒班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_(Tc)~2=4.676,P=0.031;χ_(TC)2=4.874,P=0.027;χ_(UA)2=4.989,P=0.026)。31~40岁、41~50岁年龄段倒班组Glu异常率较非倒班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_(31~40)~2=5.562,P=0.018;χ_(40~50)~2=4.197,P=0.041)。其他年龄段2组各指标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倒班人员血脂、血糖、尿酸的异常率较非倒班人员高。提示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特别是倒班员工的慢性病防控健康宣传,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员工合理饮食及改变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亚慢性暴露酒石酸锑钾后,锑在大鼠血液中的蓄积作用,为锑的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信息。方法Wistar雄鼠50只,对照组(15只)、低(10只)、中(10只)和高(15只)剂量组分别经口喂饲0、100、200和500 mg/kg含酒石酸锑钾的饲料13周,恢复4周。在染毒期第1、4、8、10和13周以及恢复期第15、17周采集血液,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血浆、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结合态的锑浓度。处死的动物采集心、肝、脾、肺、肾、甲状腺、胸腺和膀胱组织,做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大鼠染毒酒石酸锑钾后,锑主要存在红细胞中,其浓度变化与红细胞的代谢周期紧密相关。锑在血液中各组分浓度达到最高水平时(暴露4周后),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血浆中锑浓度分别为(34.99±24.62)、(17.64±6.68)、(11.16±9.91)和(0.47±0.01)μmol/L,红细胞中锑浓度分别为(2 231.3±170.7)、(1 593.7±110.6)、(423.7±52.4)和(9.4±2.5)μmol/L,血红蛋白结合态锑浓度分别为(2 273.5±159.9)、(1 568.6±128.8)、(530.4±163.1)和(8.28±2.15)μmol/L。结论锑主要在染毒酒石酸锑钾大鼠红细胞中蓄积,并且主要以血红蛋白结合态的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调查2005至2009年全国职业病防治机构及相关科研机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科研论文发表情况,了解职业卫生科研水平和方向,为制定职业病防治研究科研规划提供参考.方法 对全国78家单位近5年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对论文发表篇数、期刊分布、影响因子等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 收回有效问卷63份,回收率为80.8%,63家单位5年共发表3813篇论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282篇(86.1%),英文论文531篇(13.9%),英文论文比例逐年提高.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主要发表在《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国工业医学杂志》、《中国职业医学》、《职业与健康》和《工业卫生与职业病》等杂志.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排序:职业病防治院(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英文论文发表数量排序: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防治院(所).结论 大学发表的英文论文最多,增长速度最快;职业病防治院(所)发表中文论文多而英文论文较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论文总数最少,但英文论文比职业病防治院(所)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职业病防治院(所)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调查全国主要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科研机构人力资源现状,为进一步加强我国职业卫生人员队伍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下发调查问卷78份,回收有效问卷64份。使用Ex-cel表进行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收集了19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5家职业病防治院及2家临床医院、27家医科大学或综合性大学以及1家医学科学院的人力资源资料,这些机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总数为3 432人。对人员构成分析发现,在人员数量上职防院及临床医院最多,大学及医科院最少;在博士学历人员、高级职称人员、科研项目负责人构成比方面,职防院及临床医院最低,大学及医科院最高;在业务人员中,疾控中心和大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预防医学,而职防院及临床医院主要为临床医学。从调查结果可见,疾控中心、职防院及临床医院、大学及医科院等主要科研机构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需进一步增加,以优化职业卫生人力资源配备,改善全国职业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