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吴宗虎  王淑娟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048-2049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氯吡格雷不同疗程对血清白细胞介素-18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将68例PCI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治疗1个月组(A组)34例、氯吡格雷治疗6个月组(B组)34例,观察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和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结果治疗后B组IL-18和hs—CRP降低更为显著。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毗格雷可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炎性因子浓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中内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抑制物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37例冠心病患者和18例正常人,分别作为冠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均经选择性冠脉造影确定冠状动脉有无病变及病变程度,测定血清中ADMA、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SDMA)和L-精氨酸水平及血脂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清中NOS抑制物ADM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冠心病组血清中的内源性ADMA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的加重略有增高的趋势(P>0.05);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SDMA和L-精氨酸的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ADM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正相关关系(r=0.28,P<0.05)。结论:内源性NOS抑制物ADMA的异常增高与冠心病发病有关,ADMA水平增高可能是冠心病的一项值得关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早期研究β肾上腺素受体与心脏疾患时关注于β1和β2受体,而关于β3受体的研究则限于代谢性疾病。近来发现在心脏β3受体兴奋表现出负性变力作用,特别是心力衰竭时,β3受体含量明显增加,这种作用增加更显著。现就β3肾上腺素受体与心脏疾病的关系作一简要阐明。  相似文献   
4.
吴宗虎  耿英杰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5):3147-3148,3150
[目的]探讨血清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浓度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73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据临床表现及冠脉造影结果,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亚组(UAP,n=27)、急性心肌梗死亚组(AMI,n=22)和对照组(n=24)。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ADMA和L-精氨酸(L-Arg)的含量,同时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其血脂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CS组血清ADMA浓度显著增高[(5.23±1.18)∶(3.76±0.77)μmol/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L-Arg浓度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S各亚组间分析:AMI亚组血清ADMA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6.01±1.12)∶(3.76±0.77)μmol/L,P﹤0.01]、UAP亚组[(6.01±1.12)∶(4.52±0.86)μmol/L,P﹤0.05];UAP亚组血清ADMA浓度高于对照组[(4.52±0.86)∶(3.76±0.77)μmol/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L-Arg浓度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ADMA与LDL-C呈正相关(P﹤0.01),与TC、TG浓度无相关性。[结论]ACS患者血清ADMA浓度显著升高,ADMA水平与ACS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检测冠心病患者的ADMA水平对ACS的诊断及治疗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血中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物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的水平,探讨ADMA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37例冠心病患者(男31例,女6例,年龄62.0±10.3岁)和18例正常人(男9例,女9例,年龄55.0±9.8岁),分别作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均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冠状动脉有无病变及病变程度,并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L精氨酸的含量,同时应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测定其血脂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清中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物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3.24±1.45μmol/L比2.03±1.12μmol/L,P<0.01);冠心病组血清中的内源性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含量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的加重略有增高的趋势,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冠心病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L精氨酸的含量无明显差异(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1.98±2.19μmol/L比1.27±1.44μmol/L,P>0.05;L精氨酸100.0±48.6μmol/L比107.9±49.1μmol/L,P>0.05);相关分析表明,冠心病组血清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含量与血脂、年龄、体质指数间无相关性(P>0.05),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相关性(r=0.28,P<0.05)。结论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物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的异常增高与冠心病发病有关;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含量增高可能是冠心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吴宗虎 《医学综述》2001,7(5):270-272
1977年 9月Grventzg在瑞士开展第 1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eral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 ,PTCA) ,从此介入性心脏病学进入一个新的纪元。近年来 ,PTCA及其相关技术不断成熟 ,但PTCA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仍高达2 5 %~ 4 5 % ,成为降低其远期疗效的主要原因。Sigwart等于1987年成功实施了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introcoronarystent ing,ICS) ,使冠状动脉介入成功率进一步提高 ,明显降低了PTCA后残余狭窄和再狭窄发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