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脑损伤部位的关系。方法将2008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60例确诊脑卒中的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其进行抑郁评分。结果脑卒中的患者发生抑郁症状的,左侧发生率高于右侧;其中左侧额叶、颞叶、基底节的卒中较容易发生卒中后抑郁;多病灶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较高;左侧大脑半球的额颞叶及基底节区脑卒中患者相对多发性病灶脑卒中患者更容易发生抑郁症。结论脑卒中患者抑郁的发生与卒中部位密切相关,其中左侧额叶、颞叶、基底节区相关性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腔隙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MBs)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72例腔隙性脑梗死合并CMB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护脑细胞、改善脑部微循环、控制血压、抗血小板、抗栓及相应合并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情况及临床疗效,采用屏气指数(breath-holding index,BHI)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脑血管反应性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MMSE评分及BHI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及BH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5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77,P=0.004)。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改善腔隙性脑梗死合并CMBs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水平,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C1段慢性重度狭窄伴或不伴急性闭塞合并大脑中动脉栓塞应用急诊血管内再通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 11例颈内动脉C1段慢性重度狭窄伴或不伴急性闭塞合并大脑中动脉栓塞患者,均接受急诊血管内再通治疗,观察其术中情况及术后的近期疗效。结果 11例患者均先行颈内动脉C1段球囊扩张后立即行大脑中动脉取栓,取栓成功后再行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支架术后有2例再次发生大脑中动脉栓塞,其中1例取栓成功, 1例失败;介入术后有7例成功康复出院, 2例因病情加重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2例死亡。7例成功康复出院患者中, 2例患者患肢恢复至5-级,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1分,自行走路出院;3例患者偏瘫肢体肌力恢复至3+级, mRS评分为3分;2例患者偏瘫肢体为0级, mRS评分4分。结论对于颈内动脉C1段慢性重度狭窄伴或不伴急性闭塞合并大脑中动脉栓塞患者,急诊行颈内动脉C1段球囊扩张后立即对大脑中动脉进行取栓,之后再行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仍是可行的,近期效果相对较好,但手术难度也较高,并发出血或者脑疝风险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与分析脑微出血(CMBs)部位与脑出血可能位置。方法通过磁共振梯度回波加权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并了解其CMBs的数目及分布,并随访其随后发生脑出血的患者,通过头颅CT了解其出血部位的情况。结果CMBs发生部位就是脑出血在大脑中可能出血的位置。结论脑微出血部位与脑出血可能位置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但脑微出血能够预测脑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5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MRA和3D-ASL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比较MRA与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误诊率和漏诊率及对不同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的诊断准确率为96.15%,高于MRA的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诊断方法的误诊率和漏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准确率92.86%高于MRA的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诊断方法对进展性脑卒中(PS)、完全性卒中(CS)、腔隙性脑梗死(LI)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T MRA与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显著,但是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的整体诊断准确性和对TIA的诊断准确性要优于MRA检查,而对于CS、LI的诊断3.0T MRA与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骨水泥型、非骨水泥型及杂交型假体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的翻修率。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Highwir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收集所有有关骨水泥、非骨水泥及杂交型假体在人工THA后翻修率的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试验的文献,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利用RevMan4.2.10软件对纳入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THA后以髋臼假体或股骨假体或两者均需要翻修作为翻修标准。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134篇,最终纳入23个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试验(全部为英文文献)。当患者无年龄限制时,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假体导致的翻修率均无统计学意义。②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导致的翻修率无统计学意义,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导致的翻修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非骨水泥型与杂交型假体或骨水泥型与杂交型假体导致的翻修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年龄限制时,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相对于骨水泥型假体的翻修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与MR诊断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1年10月~2018年6月收治的52例疑似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分别进行单用MR、CT、MR与CT联合检查,并比较三者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及灵敏度的优越性。结果 MR、CT、MR与CT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79.17%、72.92%及93.75%,联合诊断显著较高(χ~2=7.416,P 0.05),在准确度上,三种诊断方式分别为76.92%、71.15%及92.31%,联合诊断显著较高(χ~2=7.810,P 0.05)。结论将MR联合CT诊断应用于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诊断时,其诊断效果显著,具有高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疏血通联合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患者均按照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方案进行干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脑蛋白水解物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变化情况;并观察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愈显率治疗组为81.48%,对照组为61.1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7天和第14天的NIHS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联合脑蛋白水解物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在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中二级预防的效果。方法 将脑梗死患者分为暴露组(服用阿司匹林)与非暴露组(不服用阿司匹林或任何抗血小板药物),回顾性分析不同年龄段(41~50岁,51~60岁,61~70岁,71~80岁,81~90岁)脑梗死的复发、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情况。结果 与非暴露组比较,各个的年龄段暴露组(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率明显增高(P<0.05)。在61~90年龄段,暴露组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增加趋势低于非暴露组(P<0.05)。41~80岁年龄段,各暴露组脑出血率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71~90岁之间,各暴露组脑出血率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率增加(P<0.05)。需治疗例数在71~90岁年龄段增加(P<0.05);在61~70岁年龄段相对危险度最高,81~90岁年龄段归因危险度最大。结论 阿司匹林在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中二级预防效果存在差异,41~60岁之间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获益最大,风险最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脑梗死出血转化患者采取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与预后相关性。方法:选择高州市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64例脑梗死出血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其中观察组持续采取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照组出血后停止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出血稳定后继续使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经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得出,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纤维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3.13%)与对照组(9.38%)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出血转化患者继续采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效果更好,能快速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血液流动学指标水平恢复,为预后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