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钾性麻痹临床上比较多见,引起低血钾的原因很多,容易发生误诊。为进一步认识低钾性麻痹,现将本院收治的134例诊断明确的低钾性麻痹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病例来源:1984年2月~1994年11月诊断明确的低钾性麻痹住院患者134例。其中男99例,女35例;年龄16岁~58岁,平均41岁。2.主要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有四肢瘫软,其中伴高血压8例、口渴15例、夜尿增多15例,胸闷、心悸11例,怕热5例、脾气急躁5例,反复恶心、呕吐、纳差7例,眼干1例、关节痛1例、肢端麻木5例,手抖7例、手足搐溺1例、突眼4例、颈增粗5例。肌张力均降低,肌力分别0…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中格林巴利综合症,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卒中后肺部感染等危重病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以危重病例中,有气管切开和机械通气指征52例为治疗组,与以往未采取此方法的44例危重病例为对照组,进行死亡率比较. [结果]神经内科危重病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有监护病房和监护设备的医院,抢救上述神经内科危重病人,建议及时进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可以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依次采用少量血浆交换、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重症肌无力 (MG)Ⅱ b或Ⅲ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符合 Osserman 分型为Ⅱ b或Ⅲ型的 37例 MG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 18例,依次采用少量血浆交换、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对照组 19例,采用传统的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观察两组近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症状缓解快,激素治疗过程中发生呼吸肌瘫痪、使用呼吸机现象少,住院时间短,死亡率低 (均 p<0.05).结论依次采用少量血浆交换、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Ⅱ b或Ⅲ型 MG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脑出血患者体液免疫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脑出血患者体液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15例脑出血患者中少量出血 39例 ,中等量出血 37例 ,大量出血 39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静脉血 CD19~+ CD2 5 ~+ 、CD19~+CD2 5~ - B淋巴细胞百分比 ,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 Ig A、Ig G、Ig M和补体 C3水平 ,同时观察不同脑出血量之间上述指标的变化及急性期、恢复期的动态变化。结果 脑出血患者 CD19~+ CD2 5~ + 、CD19~+CD2 5 ~- B淋巴细胞百分比及 Ig A、Ig G、Ig M、C3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 (P<0 .0 5或 P<0 .0 1)。随着脑出血量的增多 ,CD19+ CD2 5 +、CD19+ CD2 5 - B淋巴细胞百分比及 Ig G、C3亦均呈增高趋势 (P均 <0 .0 5 ) ;恢复期 CD19~+ CD2 5 ~+、CD19+ CD2 5~ - B淋巴细胞百分比较急性期均降低 (P<0 .0 1和 P<0 .0 5 )。结论 脑出血患者存在体液免疫功能被激活的现象 ,出血量越多 ,疾病越严重 ,体液免疫功能被激活的程度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患者血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脑卒中患者血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含量,并探讨其与病程、病灶大小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NO的代谢产物NO2^-和NO3^-含量;采用特异性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含量。结果:3种性质不同的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NO、ET含量无差异(P均〉0.05),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血NO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血ET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与急性期相比,恢复期血NO含量增增加,ET含量均减少(P均〈0.01)。病灶越大者NO含理越低,而血ET含量却越高(P均〈0.05)。NO与ET二者间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血NO、ET可作为判断脑卒中病以重和估计预后的一种参考指标;血NO、ET可能参与了脑卒中的疾病发展、演变过程;提示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使用增加NO合成或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AMB)联合静脉用药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5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早期采用定时鞘内注射AMB治疗,同时静脉滴注AMB,后期采用氟康唑口服维持。结果 5例患者均获治愈,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的或不可逆的毒副作用。结论 AMB鞘内注射是一种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自1984年1月至1994年3月,共诊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 achmoid hem-orrhage,SAH)病人192例,其中98例首次在基层医院求医,其余者在我院就诊,现将全部患者首次诊断情况作一分析。1 临床资料 192例中,男性118例,女性74例。年龄18~83岁,平均年龄59岁。首诊时间在发病后30min~10d,平均2.4d。病前伴有高血压者21例、高脂血症者25例、糖尿病者20例、偏头痛者21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IL-6和IL-8水平的变化及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按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分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NSE、IL-6和IL-8水平并与2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血清NSE、IL-6和IL-8水平组间逐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血清NSE、IL-6和IL-8水平组间逐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NSE、IL-6和IL-8水平可能是早期判断梗死病灶大小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CD19+-cD25+、CD19+-CD25-B 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的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病史及头颅CT或MRI明确疾病诊断.抽取69例急性脑梗死、115例脑出血患者、41例正常对照者静脉血各4 mL,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19+-CD25+、CD19+-CD25-B淋巴细胞百分比,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含量,并结合不同的病程、不同影像学评分和不同的神经功能评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脑梗死和脑出血急性期CD19+-CD25+、CD19+-CD25-B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脑梗死急性期CD19+-CD25+B淋巴细胞百分比、IgG、补体C3含量均较恢复期及对照组显著增高(P均<0.05).脑梗死恢复期各项体液免疫指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影像学评分患者之间CD19+-CD25+、CD19+-CD25-B淋巴细胞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评分与各体液免疫指标间无相关(P均>0.05).结论 脑梗死与脑出血存在着同样的体液免疫功能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与应激、病变部位及病变范围有关.脑梗死病灶越大,体液免疫改变越明显;随着应激的消逝,体液免疫功能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