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98篇
特种医学   16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11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喜民  向定成 《心脏杂志》2007,19(5):611-613
在正常和病理生理条件下,β肾上腺素能受体通过其相应的信号分子对心脏及血管的功能均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心血管疾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膜β受体的变化能够很好地反映心脏β受体的改变,因此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的变化可以作为心脏β受体的一个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向定成  盖鲁粤 《天津医药》1999,27(10):605-607
目的;探讨血管损伤修复中Ⅲ型胶原的分泌规律及其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生的关系,方法:26只犬冠状动脉植入过大钽丝支架建立再狭窄模型,分别于术后7天,14天和28天处死动物,用透射电镜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新生内膜中Ⅲ型胶原分泌和VSMC特征,并用图像处理技术对Ⅲ型胶原的染色密度作定量分析,结果:支架植入后7天以VSMC移行增生为主,14天时VSMC增生达高峰并有较多胶原分泌,28天时VSMC由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双盲对照法,对10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国产静脉氨力农注射液治疗10天的疗效进行了研究。临床及超声心动图结果均支持该药可改善心功能。治疗组52例中43例心功能改善,对照组52例中5例改善、11例恶化。未发现该药有何不良反应,提示短期静脉注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早期的动物实验研究表明 ,在合适的剂量范围内血管内放射治疗可以降低血管内膜增生程度[1 ] 。初步的小规模临床研究亦显示 ,血管内放射治疗有可能是继支架之后另一降低再狭窄率的有效技术[2 ,3] 。但对血管内放射治疗抑制内膜增生的相关机制的研究 ,尤其是对血管壁细胞外基质影响的研究目前尚较少。最近有作者分别从动物实验及临床发现 ,血管内放射治疗因延迟损伤愈合而导致后期血栓形成。因此 ,对血管内放射治疗的基础研究尚有待深入。本研究旨在探讨血管内放射治疗对血管成形术后I型胶原动态演变的影响。材料与方法   1 .动物准备及放…  相似文献   
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非典型性胸痛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非典型性胸痛的病因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34例临床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且需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同时伴有非典型性胸痛的患者,在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同时或术前和术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分析冠状动脉病变及左心室功能,其中21例在冠状动脉造影时行乙酰胆碱试验。结果31例患者冠状动脉均正常或狭窄程度<50%,3例患者冠状动脉狡窄程度>75%,但在心动过缓患者可见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明显缓慢。部分患者左心室明显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足室壁运动降低,9例乙酰胆碱试验阳性。无严重冠状动脉病变者多在起搏器植入术后或合并钙拮抗剂治疗后胸痛消失。结论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非典型性胸痛多数不具有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基础,可能与心动过缓所导致的冠状动脉血流缓慢或冠状动脉痉挛有关,在安装起搏器和服用钙拮抗剂后胸痛多缓解。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恢复期心电图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1)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78例AMI后6周左右[(41.76±4.28)d]心电图Ptfv1≤-40 mm/s的患者为观察组,以及同期86例心电图Ptfv1>-40 mm/s的AMI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超声心动图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期直径(LVDd)、左室等容舒张时间(LVRT)、二尖瓣舒张早期流速峰值(E)、二尖瓣舒张晚期流速峰值(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组织多普勒舒张早期二尖瓣环水平心肌速率峰值(E'')、E/A及E/E''等。结果  观察组LVDd、LAD、LVRT增大(P <0.05),观察组LVEF减低(P <0.01),观察组中E/A值降低(P <0.025),观察组E及E''峰值减小(P <0.05),E/E''值増高(P <0.05),观察组E''<9 cm/s、E/E''>8及15的例数增多(P <0.05)。结论  在AMI恢复期患者中,Ptfv1值异常反映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测量Ptfv1是简单易行的初步评估左室舒张功能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采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行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所有患者术后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1周后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住院期间再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死亡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大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治疗组TIMI 3级血流比例高于对照组,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LVE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对照组心力衰竭、病死率均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 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是处理冠状动脉内血栓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改善心肌灌注及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与乙酰胆碱试验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时心电图ST段变化与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以静息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接受乙酰胆碱激发试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冠状动脉痉挛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冠状动脉痉挛发作时心电图变化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组以及缓慢型心律失常和无缓慢型心律失常组,测定其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浓度,比较各组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水平以及痉挛血管的分布。结果ST段抬高组一氧化氮水平显著低于阴性组,而内皮素1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非ST段抬高组一氧化氮水平亦显著低于阴性组,但高于ST段抬高组(P<0.05),而内皮素1显著高于阴性组但低于ST段抬高组(P<0.05);缓慢型心律失常组和无缓慢型心律失常组的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水平以及痉挛血管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酰胆碱试验诱发的冠状动脉痉挛以及ST段变化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有关,乙酰胆碱试验中的缓慢型心律失常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或痉挛血管的分布无关。  相似文献   
9.
急性右室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回顾性分析46例急性右室心肌梗塞(右室梗塞)患者早期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及误漏诊情况,结果表明,早期误漏诊率为39%.由于右室梗塞多合并左室下壁或后壁梗塞发生,临床表现不甚典型,且缺乏特异性,右胸导联心电图及血液动力学监测和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因此,对所有拟诊心肌梗塞的患者应加作全胸导联心电图,并对右室梗塞早期临床表现和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的相关指标在急性右室梗塞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胸痛中心的质量管理是一种全新的多病种质量管理,本文介绍胸痛中心的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管理特点、工具、成效等,质量控制指标更加全面,更量化,体现全程监控,结果表明胸痛中心可提高医疗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是病种质量全新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