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PLDD术与臭氧消融术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86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采用单纯PLDD术治疗,观察组44例采用PLDD加臭氧消融术治疗.结果 两组大部分患者术后症状立即消失或明显改善.少部分患者症状减轻,经过数周休息,药物熏蒸,对症处理,症状逐步改善.两组患者均在住院结束及半年后随访对病情进行评价,结果两组临床疗效确切且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从资料分析来看,观察组无论近期疗效或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特别是远期疗效更为明显(P<0.05).  相似文献   
3.
机械通气在AECOPD患者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进一步探讨机械通气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30例AECOPD患者应用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比较机械通气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和呼吸机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30例AECOPD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后各项呼吸机参数指标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明显好转。无创及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后呼吸频率(RR)、呼出潮气量(EVT)、分钟通气量(MV)、平均气道压(MAP)、呼气末正压(PEEP)、压力支持(PS)、吸入氧浓度(FiO2)以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H、PaO2、PaCO2)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机械通气在治疗AECOPD患者过程中,有助于改善呼吸肌疲劳,克服气道阻力,降低肺顺应性,从而使呼吸机各项参数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定星状神经节阻滞加丁咯地尔静脉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两组,A组行丁咯地尔静脉注射,B组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加丁咯地尔静脉注射治疗前后,通过眩晕、头痛及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改变,评定疗效差异.结果 经过1~2个疗程的治疗,两组患者眩晕、头痛程度较治疗前均有减轻,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改变,且B组优于A组.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丁咯地尔静脉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显著,且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后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入住综合ICU的57例外科术后患者分为脓毒症组(37例)和非脓毒症组(20例),另选健康对照组20例,再将37例脓毒症患者按照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检测血小板数(PLT)、凝血酶原时间(阿)、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6项涉及到与凝血功能有关的实验室指标。结果脓毒症组的TT、PT、APTT、DD均高于非脓毒症组和对照组(P〈0.05);脓毒症组的PLT、Fbg均低于非脓毒症组及对照组(P〈0.05)。脓毒症组的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APTT延长,PLT降低,DD升高,并与预后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脓毒症时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机体抗凝物质减少。PLT、APTT、DD的检测对判断脓毒症的预后及评价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急性胰腺炎并发脓毒症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回顾分析4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轻型病例24例(轻型组),发生脓毒症5例;重型病例19例(重型组),发生脓毒症17例,分析患者的病情程度、APACHEII评分、脓毒症持续时间、预后与发生脓毒症的关系。结果,急性胰腺炎死亡率重型组高于轻型组,脓毒症发生率重型组高于轻型组,重型组脓毒症持续时间长于轻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急性胰腺炎早期积极防止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脓毒症的发生,有效抑制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产生,对降低急性胰腺炎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急性胰腺炎的治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右美托咪啶(DEX)靶控输注麻醉深度的准确性,探讨DEX靶控输注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手术患者30例,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切皮前5 min开始静脉持续泵入DEX。DEX泵注分为3个阶段,泵注的第1阶段为负荷剂量加维持剂量阶段,负荷剂量为2.0μg·kg-1,10~20 min恒速输注完成,之后给予维持剂量0.5μg·kg-1·h-1;第2、3阶段仍为维持阶段,维持剂量分别为1.0μg·kg-1·h-1与1.5μg·kg-1·h-1,在手术结束前20~30 min停止输注DEX。在DEX靶控输注过程中,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脉搏氧饱和度,每隔5 min记录1次BIS值并即刻评估警觉/镇静评分(OAA/S)。结果右美托咪定靶控输注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心率、血压、呼吸、脉搏氧饱和度及心电活动无明显变化;当DEX输注剂量加大时,BIS值逐渐下降。当OAA/S评分从5逐渐降低至1时,BIS值也相应下降。不同级别OAA/S评分的BIS值之间均有明显差异(P〈0.05)。BIS值与OAA/S评分呈正相关(r=0.695,P〈0.05)。结论 DEX靶控输注在腰麻的应用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麻醉效果满意;BIS值能准确地监测DEX靶控输注麻醉的镇静深度,在DEX靶控输注麻醉中能够指导DEX的用量,在临床麻醉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比较连续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PCNA)与静脉自控镇痛(PCIA)在上肢术后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癌根治术后急性呼吸衰竭(ARF)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术后ARF的发生率为33.3%,术前合并糖尿病和(或)高血压和(或)心脑血管病史ARF的发生率为30.4%,术前FEV1〈1.5L者ARF发生率为41.2%,FEV1〉1.5L者为7.7%;FEV1%〈50%者ARF发生率为40.0%,MVV%〈60%者发生率为33.3%,全肺切除发生率为22.22%,双肺叶切除者为17.6%,单肺叶切除者为13.9%;Ⅰ期肺癌ARF发生率为0%,Ⅱ期肺癌为12.5%,Ⅲ期肺癌为20.6%;术后有肺部感染者ARF发生率为28.1%,肺部感染出现在48h之内者发生率为58.3%,48h之后者为10.0%;术中晶体液输入量〉2500ml者ARF发生率为32.0%,术中输血量〉800ml者发生率为35.3%。结论肺癌术后ARF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有效控制肺内感染、及时机械通气是救治成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在急性肺损伤中应用定容通气(VLV)和定压通气(PLV)对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其在急性肺损伤时实施肺保护策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42例急性肺损伤患者随机分为VLV组和PLV组,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通气24h两组气道峰压(PIP)较通气开始时升高,且PLV组升高小于VLV组;而两组平均气道压(MPAW)较通气开始时降低,且VLV组降低大于PLV组;通气24h两组吸呼比(I∶E)及呼吸频率较通气开始时降低,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机械通气24h后中心静脉压(CVP)升高,VLV组上升更明显;两组机械通气治疗后心率明显减慢,PLV组减慢更显著;两组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动脉血氧分压在通气24h后明显升高,PLV组升高更明显,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较治疗前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气压伤发生率均较低。结论VLV和PLV应用于急性肺损伤肺通气策略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氧合,促进二氧化碳排出,减少气压伤的发生,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PLV更能改善患者的呼吸力学,更适合急性肺损伤患者的保护性通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