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脏病。临床上诊断冠心病主要依据病史、典型的临床症状,相关的辅助检查而综合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是显示冠脉解剖及病理改变最重要最可靠的方法嘲,随着冠脉造影在我们医院的推广应用,为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诊疗水平的提高。我院近几年间,在昆医附二院专家的指导下完成的16例冠脉造影病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目前大量研究已明确高脂蛋白血症是CHD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LDL—L)升高是CHD患者冠状动脉事件增加的重要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是临床常用的,有充分临床试验证据,效果肯定的调脂药物。防治高脂血症目的在于有效控制AS和CHD,但是,目前临床上高脂血症干预达标率低,适用剂量偏小。本研究旨在观察昆明产40mg洛伐他汀在低密度脂蛋白(LDL—L)升高患者中调脂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胺碘酮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9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8.5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7%、21.4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胺碘酮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更显著,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防治无复流现象的作用。方法96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盐酸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P术后TIMI血流级别、24 h肌钙蛋白T水平、24 h及30 d复合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及出血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PCI术后TIMI 3级血流发生率分别为94.2%和83.1%,TIMI 0~2级血流发生率分别为5.8%和1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24 h肌钙蛋白T(CTn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替罗非班组较对照组主要复合终点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一定降低(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能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并改善无复流现象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脑利钠肽(BNP)与心功能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70例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血清BNP水平,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6例完成6 min步行试验(6MWT)评估运动耐量,分析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BNP水平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心力衰竭患者各NYHA心功能不同分级组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NP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2)BNP值与LVEF呈负相关;(3)BNP值与6MWT结果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BNP测定是辅助诊断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可反映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男性2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8-81(62±13.5)岁,通过床旁置入临时心脏起搏抢救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临时心脏起搏,平均置入时间(3.5±1.2)min。起搏位点:38例为右室心尖部,5例为右室流出道起搏,2例为心房起搏。平均起搏时间(3.8±1.3)d,电极导管脱位4例。结论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置入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