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78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汗密尔顿抑郁量表(HAM D)调查抑郁的发生情况,评定其与卒中性质、损害部位、病灶数目、失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脑梗死和脑出血抑郁发生率无明显关联。大脑半球梗死者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脑干和小脑梗死者,左半球卒中者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右半球卒中者,左侧基底节区梗死者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左侧除额叶外非基底节区梗死者,左侧额叶梗死者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左侧非额叶梗死者。大脑半球梗死灶为多发者HAM D评分明显高于大脑半球梗死灶为单发者。失语者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失语者。伴PSD者欧洲脑卒中评分(ESS)明显低于不伴PSD者。结论:PSD的发生与卒中、梗死或出血无关,与卒中损害部位、病灶数目、是否伴有失语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依达拉奉联合马来酸桂哌奇特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动力学、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的改变。方法:治疗组38例静滴依达拉奉、马来酸桂哌奇特,对照组36例静滴马来酸桂哌奇特。结果:治疗组对脑梗死的总有效率94.7%,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动力学指标、脑血流量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而对照组则不明显。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马来酸桂哌奇特能起到协同作用,疗效优于单独应用马来酸桂哌奇特,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西安地区伴心房颤动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临床特征及1 年预后情况。 方法 通过西安卒中数据库平台,收集西安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1-12月连续入院的老年AIS (年龄≥65岁)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伴心房颤动老年AIS患者的临床特征;登记随访1年的结局 事件(包括卒中复发、死亡和预后不良),通过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析,探讨西安地区伴心房颤动老 年AIS患者1年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最终纳入老年AIS患者1239例,其中伴心房颤动者133例(10.7%)。与不伴心房颤动组相比, 伴心房颤动老年AIS患者的年龄大([ 77.7±6.3)岁 vs(74.0±6.1)岁,P=0.019]、出院mRS评分高(2.0 分 vs 1.0分,P <0.001)、出院NIHSS评分≥14分比例高(16.5% vs 3.1%,P <0.001)、合并肺炎患者比例 高(21.1% vs 5.8%,P <0.001)、入院48 h不能行走的患者比例高(63.0% vs 36.1%,P <0.001)、空腹 血糖水平高[(6.3±3.0)mmol/L vs(5.8±2.0)mmol/L,P =0.037]、LDL-C水平低[(2.4±0.7)mmol/L vs (2.5±0.8)mmol/L,P =0.031]。伴心房颤动老年AIS患者1年卒中复发率高(15.8% vs 5.9%,P =0.020)、 死亡率高(32.3% vs 9.2%,P <0.001)、预后不良率高(51.9% vs 25.9%,P <0.001)。校正相关混杂 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是老年AIS患者1年死亡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OR 2.45, 95%CI 1.26~4.78,P =0.008),但不是1年卒中复发和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 结论 相比不伴心房颤动组,西安地区伴心房颤动老年AIS患者年龄更大、卒中所致残障及神经功 能缺损更重、合并肺炎和入院48 h不能行走的患者比例较高;伴心房颤动老年AIS患者1年死亡风险显 著升高。  相似文献   
4.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54岁,因"右侧面部麻木、行走不稳3 h"于2013年6月3日入院。3 h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面部麻木、行走不稳,行走时向右侧倾斜,伴头晕,言语稍欠流利,无肢体无力,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视力改变,无耳鸣及听力改变,无饮水呛咳,无胸闷气短,无畏寒发热。急来我院就诊,为进一步治疗急诊入院。  相似文献   
5.
针灸结合手法治疗产后缺乳12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灸结合手法治疗产后缺乳的疗效.方法 2006年7月~2010年5月收治的127例产后缺乳的患者,采用针灸结合手法治疗.结果 127例缺乳患者治愈95例,占74.8%;有效29例,占22.8%;无效3例,占2.4%;总有效率97.6%.结论 针灸结合手法治疗产后缺乳,疗效显著,见效快,操作简单,患者易于接受,对乳母、婴幼儿无副作用,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伴H型高血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伴H型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2组均给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和阿托伐他汀及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实验组增加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均治疗3月。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评分;检测2组患者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比较2组血压水平。结果:治疗后,实验组血压和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MDA和Hc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于伴H型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可有效降低血液中MDA、Hcy水平,提高SOD水平,控制血压,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西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312例脑卒中后抑郁/焦虑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及康复训练、心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盐酸帕罗西汀治疗,每次1片,每日清晨服1次。所有患者治疗2个月。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患者治疗前后的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评分、焦虑量表(HAMA)评分,血浆P物质(SP)、神经肽Y(NPY)、皮质醇(Cor)含量及副作用量表(TESS)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D、HAMA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0.26%和87.82%,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SP、Cor均明显下降,NPY明显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部分患者出现了厌食、恶心、头晕、失眠等反应,但均可耐受,观察组的TES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能够有效降低抑郁、焦虑症状,改善神经肽和皮质醇水平,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西安地区伴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首发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及1年预后情况。 方法 通过西安卒中登记研究,连续纳入2015年1-12月4所三级甲等医院确诊的首发脑梗死患者, 根据是否伴AF分为非AF组和AF组。比较两组基本临床特征和1年不良预后[卒中复发(脑梗死和脑出 血)、预后不良(mRS 2~5分)和全因死亡]发生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F对首发 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的影响。 结果 共1564例首发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其中AF组113例(7.2%),非AF组1451例(92.8%)。AF 组平均年龄[71.18±12.66岁 vs 63.25±12.46岁,P <0.001]、BMI[24.0(22.0~25.5)kg/m2 vs 23.4 (21.1~24.6)kg/m2,P =0.004] 、目前仍吸烟比例(11.5% vs 26.6%,P =0.002)、入院NIHSS评分 [7(3~12)分 vs 4(2~6)分,P <0.001]、继发肺炎比例(17.7% vs 3.7%,P <0.001)、入院48 h 不能行走比例(54.0% vs 32.9%,P <0.001)、吞咽障碍比例(14.2% vs 6.4%,P =0.001)、LDL-C (2.44±0.71 mmol/L vs 2.65±0.86 mmol/L,P =0.016)、INR(1.21±0.52 vs 1.02±0.13,P <0.001)和 血小板计数[(164.91±47.55)×109/L vs(192.58±59.98)×109/L,P <0.001]等指标与非AF组相 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F组患者的1年预后不良风险(OR 2.25, 95%CI 1.10~5.23,P =0.022)和死亡风险(OR 3.28,95%CI 1.48~7.28,P =0.004)较非AF组升高,两 组卒中复发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1.14,95%CI 0.34~3.85,P =0.833)。 结论 西安地区伴AF的首发脑梗死患者部分临床特征显著区别于非AF组,1年预后不良风险和死 亡风险均显著升高。建议开展区域内AF患者卒中风险评估,以规范高危患者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