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有文献报道,住院患者中25%~60%有营养不良体征。在临床上,营养不良可导致多种问题:①术后并发症增多,住院时间较长;②部分患者合并多脏器功能损伤;③化疗及放疗常难以继续。目前临床上常用肠外营养的方式解决营养不良的问题。虽然肠外营养支持是治疗肠功能衰竭患者最有效的支持方法,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因此,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1]。  相似文献   
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与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拮抗剂 (ARB)能减少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及延缓肾损害的进展。本研究旨在评估长期 (平均 2年 )苯那普利、伊贝沙坦及其联用对 2型糖尿病 (T2DM )早期糖尿病肾病(DN)进展的影响。一、对象与方法1 对象 :病例来自“社区居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伊贝沙坦及两药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病例对照设计,82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随机接受苯那普利10 mg/d(n=25)、伊贝沙坦300 mg/d(n=28)或苯那普利5 mg/d联用伊贝沙坦150 mg/d(联用组n=29)治疗18周,比较治疗前后及同期各组间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肌酐清除率(CCr)、血清肌酐(SCr).为达到血压<140/90 mm Hg的控制目标,可以加用吲达帕胺和/或倍他乐克.结果 (1)SBP、DBP同期各组无显著差别,治疗前后比较各组均下降显著(P<0.001);(2)UAER治疗后各组均显著下降(苯那普利组下降18.8%,伊贝沙坦组下降18.5%,联用组下降46.8%,P<0.001),两单药组分别与联用组比较差别显著(苯那普利组P=0.022,伊贝沙坦组P=0.025),联用组较单药组下降幅度总体增加28.2%.(3)联合用药组治疗后血肌酐上升(85.9±16.1 vs 94.6±14.5)μmol/L,肌酐清除率下降(85.3±5.8 vs 78.3±4.1)mL/min.结论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苯那普利、伊贝沙坦减少微量白蛋白尿的作用相当,两药联用则作用明显加强.联合用药组血肌酐浓度上升,肌酐清除率下降,可能提示肾小球内压下降,其长期预后意义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苯那普利、伊贝沙坦及两药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病例对照设计 ,82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 ,随机接受苯那普利 10mg/d(n =2 5 )、伊贝沙坦 30 0mg/d(n =2 8)或苯那普利 5mg/d联用伊贝沙坦 15 0mg/d(联用组 :n =2 9)治疗 18周 ,比较治疗前后及同期各组间的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肌酐清除率 (CCr)、血清肌酐 (SCr)。为达到血压 <14 0 / 90mmHg的控制目标 ,可以加用吲达帕胺和 /或倍他乐克。结果 (1)SBP、DBP同期各组无显著差别 ,治疗前后比较各组均下降显著(P <0 0 0 1) ;(2 )UAER治疗后各组均显著下降 (苯那普利组下降 18.8% ,伊贝沙坦组下降 18 5 % ,联用组下降 4 6 .8% ,P <0 0 0 1) ,两单药组分别与联用组比较差别显著 (苯那普利组 :P =0 0 2 2 ,伊贝沙坦组 :P =0 0 2 5 ) ,联用组较单药组下降幅度总体增加 2 8.2 %。 (3)联合用药组治疗后血肌酐上升(85 .9± 16 .1vs 94 .6± 14 .5 ) μmol/L ,肌酐清除率下降 (85 .3± 5 .8vs 78.3± 4 .1)mL/min。结论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 ,苯那普利、伊贝沙坦减少微量白蛋白尿的作用相当 ,两药联用则作用明显加强。联合用药组血肌酐浓度上升 ,肌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广汉市城区40岁以上社区常住居民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疾病的患病、知晓、控制情况.方法采用多阶段、多级分层、随机抽样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广汉市城区4个社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在当地居住1年以上)1 792人进行问卷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血压,检测空腹血糖、血脂、口服75 g葡萄糖(于300 mL水中)负荷后2 h血糖等.结果①调查对象各种危险因素发生率分别为超重/肥胖(24.21%)、糖调节受损(12.72%)、糖尿病(10.09%)、高血压(31.79%)、血脂紊乱(33.27%)及代谢综合征(12.44%),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升高,增龄趋势男女间基本一致;②调查对象对自己所患各种危险因子知晓率/控制率分别为糖调节受损(6.25%/1.25%)、糖尿病(51.87%/3.21%)、高血压(61.55%/10.52%)、血脂紊乱知晓率/控制率为(26.45%/2.31%).结论广汉市城区40岁以上社区居民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疾病患病率低于全国城市社区平均水平,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被调查者对各种代谢异常的知晓率与控制率还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脉压水平不同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对62例老年患者进行临床基本资料比较;同时依据脉压不同进行分组,比较其发生卒中、心肌梗死、总病死率等心脑血管危险事件。结果在脉压差≥60 mm Hg组(n=40)患者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明显较脉压差〈60 mm Hg组高,且患者发生卒中、心肌梗死及总病死率(23例,17例,20%)明显高于脉压差〈60 mm Hg组(3例,2例,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增大与卒中、心肌梗死和总病死率呈正相关,平稳持久控制血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邓先金  曾学丰  卿光兰 《临床荟萃》2003,18(13):721-724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联用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 (AT1)拮抗剂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合理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试验研究 ,6 8例 2型糖尿病并发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 ,随机分为 3组 ,分别使用苯那普利 (n =2 2 )、伊贝沙坦 (n =2 5 )及两药联用 (n =2 1)治疗 18周 ,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平均动脉压 (MAP)、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内生肌酐清除率 (CCr)、血清肌酐 (SCr)、血清尿素 (BUN)、空腹血糖 (FBG)、餐后 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 (HbA1c)、血脂分析、血清钾 ,进行同期组间比较及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结果 ①各组治疗前后及同期各组间sCr、BUN、FBG、2hBG、HbA1c、血脂分析、血清钾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 ;②MAP治疗后总体下降 7.8%(P <0 .0 5 ) ,同期各组间无明显差别 ;③治疗后比较UAER ,苯那普利组下降了 33.9% (t =3.2 78,P =0 .0 0 4 ) ,伊贝沙坦组下降了 36 .2 % (t=4 .2 34,P<0 .0 0 1) ,两药联用组下降了 6 0 .9% (t=5 .75 4 ,P<0 .0 0 1) ,两单药组间下降幅度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联用组较单药组下降幅度总体增加 2 6 .1%。结论 ACEI与AT1拮抗剂联合应用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是合理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卿光兰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237-238
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在老年高脂血症患者中的调脂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40例老年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月组和治疗3月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肾脏功能和肌溶解反应。结果经治疗后两组TC、TG、LDL-C水平均有下降,HDL-C水平有升高,但治疗3月组和治疗1月组相比TC、LDL-C水平下降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HDL-C水平升高与TG水平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素氮(BuN)、肌酐(Cr)和肌酸磷酸激酶(CK)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可显著改善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并且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和肌溶解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有文献报道,住院患者中25%~60%有营养不良体征。在临床上,营养不良可导致多种问题:①术后并发症增多,住院时间较长;②部分患者合并多脏器功能损伤;③化疗及放疗常难以继续。目前临床上常用肠外营养的方式解决营养不良的问题。虽然肠外营养支持是治疗肠功能衰竭患者最有效的支持方法,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因此,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